作者:海豚商业研究院研究员洪涛三(欢迎转评赞)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第6个月扩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年内首次上涨;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连续第3个月收窄。
有分析认为,当前物价数据呈现全面改善特征,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性消费的恢复势头较为稳健。这一点,其实在前几天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中也有反馈,10月进口增长1.4%,已连续5个月增长。
一、总体印象:气温回暖,走出“负值”区间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在10月份同比上涨了0.2%,同时环比也上涨了0.2%。这意味着,与去年同期的10月份相比,以及与上个月(9月份)相比,物价总体水平都出现了轻微上涨。
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信号。如果把CPI的持续下降或持平比作经济的“降温期”,那么这次双双“转正”则预示着经济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气温回暖”的通道。尽管今年1—10月的累计同比仍然是下降0.1%,但10月份的数据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表明前期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的政策正在逐步显效,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恢复。
二、深层结构:冰火两重天的消费图景
然而,0.2%这个总体数字背后,隐藏着一幅“冰火两重天”的复杂图景。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走势差异巨大,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观察:
1.食品VS非食品:您的“菜篮子”轻了,但其他开销重了
- 食品价格:同比下跌2.9%。这是拉低整体CPI的最主要因素。具体来看:
- “猪肉自由”还在延续: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下降16%,堪称“跳水冠军”。这主要得益于生猪供应充足,养殖规模稳定。
- “菜篮子”负担减轻:鲜菜价格同比下降7.3%,蛋类价格下降11.6%。除了猪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下降,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家庭的日常开销压力。
- 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9%。这意味着在吃的之外,其他方面的花销普遍在变贵。这是支撑CPI转正的核心力量。
2. 消费品VS服务:为“体验”和“服务”付费更贵了
- 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0.2%。我们购买的具体商品,总体来看价格微降。
- 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类价格保持稳定上涨。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愿意为体验、服务和提升生活品质付费,而这部分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
3. 城市VS农村:消费复苏步伐不一
- 城市CPI:同比上涨0.3%
- 农村CPI:同比下降0.2%
城乡之间的消费复苏存在温差。城市的消费市场更具活力,价格回升更明显;而农村市场复苏相对滞后,价格仍处于温和通缩区间。
三、八大类别深度解析:谁在涨?谁在跌?
让我们走进具体的生活场景,看看钱都花在了哪里:
- 食品烟酒(跌1.6%):如前述,主力是猪肉、鲜菜和蛋类的下跌。但值得注意的是,鲜菜环比上涨了4.3%,这可能是因为季节转换,秋季蔬菜供应青黄不接所致。
- 衣着(涨1.7%):衣服鞋子价格稳中有升,反映了原材料和品牌成本的缓慢上升。
- 居住(涨0.1%):整体平稳,房租和水电燃料价格变动不大,安居成本稳定。
- 生活用品及服务(涨1.9%):这里的亮点是家用器具价格同比大涨5%!这可能与智能家居、绿色节能家电的推广和消费升级有关,人们更愿意为提升生活效率的家电买单。
- 交通通信(跌1.5%):这是另一个拉低CPI的“大户”。主要是交通工具用燃料(汽油、柴油等)价格大跌5.4%,受益于国际油价的回落。同时,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交通工具价格下降1.9%,对想买车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 教育文化娱乐(涨0.9%)旅游价格是最大亮点,环比暴涨2.5%,同比也涨2.1%。这充分体现了国庆“黄金周”的强大拉动效应,人们出行热情高涨,推动了机票、酒店等价格上扬。
- 医疗保健(涨1.4%)医疗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4%,持续刚性上涨,反映了人力成本提升和专业服务的价值。
- 其他用品及服务(暴涨12.8%):这个类别涨幅惊人,通常包括金银珠宝、个人饰品、保险金融服务等。其大幅上涨可能与节假日消费(如黄金饰品需求)、个人服务价格上涨以及一些投资性需求有关。
四、核心洞察:什么是“核心CPI”?为何它很重要?
在纷繁的数据中,有一个关键指标值得高度关注: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了1.2%。
为什么要剔除食品和能源?因为这两样东西受天气、国际局势、季节性等因素影响太大,价格波动剧烈,就像“噪音”一样会干扰我们对整体消费趋势的判断。而“核心CPI”更能反映国内消费的真实需求和内在动力。
核心CPI稳定在1.2%的温和上涨区间,告诉我们一个核心事实:中国经济的内部消费基础是稳固的,内需正在温和复苏,没有出现严重的通缩风险。人们仍然在消费,尤其是在服务和非必需品的消费上保持了一定的热度。
展望未来,这种温和复苏的态势有望延续。随着年底消费旺季的到来,以及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CPI有望在正增长区间进一步巩固。但同时,也需要关注猪肉等农产品价格过低可能伤及农户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做好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在“温和通胀”的健康轨道上平稳运行。
这份“体检报告”最终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正在穿越复杂的洋流,虽然不同船舱的感受冷暖不一,但船体本身是稳固的,并且已经调整航向,正驶向复苏的温暖水域。
当我们把衡量“购物车”价格的CPI,和衡量“工厂大门”价格的PPI放在一起时,一幅关于中国经济复苏的立体图景便清晰呈现。简单来说就是:消费端已显暖意,但生产端仍感压力。
![]()
一、生产领域:整体承压,但见积极信号
与CPI的“暖意”相比,10月份PPI同比下降2.1%,说明从工厂出来的产品,其批发价格总体上仍比去年便宜,反映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市场需求仍偏疲软。
这种压力是结构性的:
- “旧动能”降温明显:与传统投资和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煤炭(-15.6%)、化工原料(-5%)、建材(-4.5%)等行业价格深度下跌,是拖累PPI的主力。
- “输入型”成本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使得国内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下降7.4,这为下游企业减轻了成本压力。
然而,PPI数据中隐藏着关键的积极变化:
- 环比首次转正:PPI环比上涨0.1%,虽然微小,但这是价格企稳的“星星之火”,暗示最坏的时期可能正在过去。
- “新动能”异军突起有色金属(同比涨6.8%)及相关行业价格大幅上涨,这与全球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爆发紧密相关。
- 传导迹象显现:PPI中“一般日用品”价格已开始同比上涨(1.0%),这意味着部分上游成本的压力,已经开始缓慢地向终端消费品传递。
三、综合研判:复苏不平衡,但路径清晰
将CPI与PPI结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核心结论:
- “剪刀差”收窄:CPI转正而PPI仍为负,两者之间的“剪刀差”在收窄,这表明经济的整体价格环境在改善,企业的盈利压力有望得到边际缓解。
- 复苏不平衡:经济复苏正从以餐饮、旅游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开始,逐步向工业生产端传导。但传统重工业的复苏,仍需等待房地产及基建投资的进一步回暖。
- 未来看点:消费的温和复苏能否持续,并有力地向上游传导,将是决定PPI能否顺利回归正增长轨道的关键。同时,全球新兴产业(如新能源、AI)带来的需求,能否抵消传统行业的下行压力,将是另一大看点。
总结而言,当前的中国经济正走在一条曲折但方向明确的复苏之路上。前端消费已点亮灯火,后端工厂虽仍感寒意,但已能看到远处新兴领域带来的曙光。政策需要继续保持耐心和精准,呵护好消费的“小火苗”,并助力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加速运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