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扩招成为了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缓冲带。但能缓冲多久呢?
前文回顾:
上海交大2026年计划招收5000名博士!这条消息在热搜上短暂停留,吓坏了莘莘学子,这是卷到什么程度了?
![]()
清华、浙大等顶尖学府也纷纷突破5000大关,形成中国高校的“5000人俱乐部”。这个数字,接近美国前20所高校博士年招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2024年招3500人,2025年4000人,2026年直奔5000人。上海交大三年扩招幅度超过40%,这种增长曲线近乎垂直。
更令人深思的是结构变化,2026年上交大博士招生数量将首次超过本科生,这一转折点意味着,中国高校正从本科教育为主向研究生教育重心转型。
算上往年的博士生,上海交大差不多一个教职工能分一个博士了。这能保证教育质量吗?
以后的就业该卷成什么样子?
1
博士点有点甩卖大白菜的意思了。
2023年新增831个博士点,重点倾斜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博士大军被寄予了厚望。
靠人头出奇迹?是否有效咱不知道。普通百姓更关心的是,未来就业会有啥影响吗?
硕博扩招,扮演着“就业蓄水池”的角色。就业难?那就将就业压力从社会延迟转移至高校。这也是一种思路。
2023年我国硕博毕业生超百万,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继续深造成为不少人的无奈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双向奔赴。
博士扩招成为了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缓冲带。但能缓冲多久呢?
理想师生比是1:10,5000名博士需要500名导师。但现实是导师年均带新生仅1-2名,师资不足怎么办?
现在的博导不只是指导学生,而更像是管理研究团队。
质量把控呢?规模扩张必然带来培养模式的标准化、流水线化。
![]()
学术这条窄路已经拥挤不堪,多数博士将不得不走向产业界。但企业端会有那么大的需求吗?并不乐观。
2025年10月消息,一位36 岁的北大文科女博士,2021 年毕业后入职西部一所 985 高校,签了 “3+3 非升即走” 协议。她工作努力,2023 年获得 “校教学优秀奖”,还带领学生拿下 “挑战杯” 国家级一等奖,但 2024 年底学校以 2023 年出台的 “副高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允许承担课程教学” 这一新规定为由,通知她考核未通过,不予续聘。最终她只能去一家普通高校找工作,落差较大。
2
人文社科领域可能是问题最大的。因培养成本低,人文社科成为扩招主力,但与“解决技术瓶颈”的初衷南辕北辙。即使理工科博士,若脱离产业需求,同样面临“高学历低就业”困境。
博士生稳定性差,期望薪资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必强于本科生。
富士康等企业甚至明确拒招高学历员工。
2025年 10月下旬,哈佛文理学院内部通告显示,未来两年博士项目将大规模削减,科学类招生人数将下降 75% 以上,人文学科减少约 60%,社会科学领域缩招 50% 至 70%。几乎同时,多所学院宣布裁员。此外,布朗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也纷纷采取类似措施。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已获博士学位调查”显示,2024 年,美国人文类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仅有 57% 明确表示有相关职业规划,而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与学术相关的工作。
可是我国还在扩招。这是逆规律而行吗?
3
日本的教训值得警醒。
1991 年日本文部省提出 “研究生倍增计划”,导致硕士和博士人数大幅增加,但同期就业市场并未相应扩大,博士就业率从 66.33% 降低至 58.4%。许多博士只能从事临时工作,如在高校当临时教师,或者从事便利店、超市临时工等工作,薪资比正式员工低 30% 左右,成为 “高学历穷忙族”。
中国是否在重蹈覆辙?
面对博士扩招大潮,个体需要冷静思考。读博4-5年的机会成本巨大,尤其是对于普通家庭子弟,这场豪赌可能押上整个家庭的积蓄与希望。
破除“学历崇拜”同样关键。技术型人才可考虑高端制造业,这些领域虽学历门槛不高,但薪资增长空间大,且更看重实际能力。
理性退出有时比盲目坚持更需要勇气。
如果未来的某一天,当城管岗位都要求博士学历时,问题不出在城管工作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整个社会已经陷入学历通胀的恶性循环。
想一想博士的含金量还有吗?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释永信与刘某某通奸的警方讯问笔录全文已404,可点击关注“不正确”公号,在后台输入“笔录”领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