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六
从“行业标杆”到如今被解读为“战略退守”,星巴克的中国之路正迎来关键转折。
外界普遍认为,这家曾以高端姿态立足的品牌,终究是因脱离大众消费节奏而失势。
当9.9元咖啡成为日常选择,星巴克的价格壁垒轰然倒塌,市场流失似乎早已注定。
但若深入剖析其最新动向,便会发现这场变革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战略意图……
![]()
本土化借力而非 “甩卖止损”
2025年11月4日清晨,一则公告震动整个饮品行业——星巴克中国正式宣布重大股权结构调整。
这家运营着8011家门店的连锁巨头,将60%控股权以40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博裕投资,自身保留40%股份及品牌授权权益。
![]()
那个曾经凭借“第三空间”理念风靡全国的品牌,如今主动让出主导权,交由本土资本掌舵。
舆论纷纷解读为“败走中国市场”,
实则这一操作并非被动清仓,而是全球化战略中一次精准的本地融合布局。
![]()
据官方披露,本次交易整体估值达130亿美元,其中40亿美元为控股权转让对价。
剩余价值包含未出让股权与未来品牌使用费,构成完整商业闭环,并非依靠虚增预期抬高估值。
公开资料显示,博裕资本已通过24亿美元现金完成首期支付,且按2025年市销率计算,星巴克仍高于瑞幸,所谓“贱卖”之说缺乏数据支撑。
不过财务表现确实揭示了增长瓶颈的存在。
![]()
在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9%,但客单价同比下滑7%。
这说明消费者仍在进店,却更依赖优惠券、折扣活动来降低支出,非必要消费明显收缩。
然而全球总部的战略方向并未转向撤离,反而强调协同进化。
CEO倪睿安主导的“回到星巴克”计划中,中国市场依然位列全球三大核心增长引擎之一。
![]()
此次控股权出让,意在借助博裕投资在本土供应链整合、区域扩张网络方面的深厚资源。
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新增5000家门店,加速渗透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域市场。
此举绝非“甩包袱”,而是通过资本重构实现轻装上阵。
保留40%股权意味着星巴克仍将深度参与中国市场利润分配,利益绑定依旧紧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来自本土品牌的双重夹击已成为现实压力。
![]()
本土品牌的竞争挤压而非 “降维打击”
瑞幸咖啡已将“9.9元优惠”常态化,覆盖超过六成门店,形成高频低价心智。
库迪咖啡采用“便利店嵌入式柜台”模式,大幅压缩租金与人力成本。
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则锁定8至12元价格区间,在三四线城市快速铺开网点。
2025年市场数据显示,10-18元价位段占据总市场份额的52%,而4.5-8.8元入门级产品销量增速高达48%。
相比之下,星巴克主力售价25-35元的产品线,受众群体已被显著分流。
![]()
本土品牌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价格优势,更在于敏捷的本土反应机制。
瑞幸在2025年共推出68款新品,其中“茅台联名拿铁”单周销量突破300万杯,引发全网热议。
反观星巴克全年仅上线32款新品,审批流程长达45天,部分跨界合作因文化适配度不足导致市场反响平平。
在供应链效率方面,瑞幸依托云南自有咖啡种植基地,原料成本占比控制在28%。
华东地区配送时效缩短至18小时;而星巴克依赖进口生豆比例达60%,成本占比升至32%,平均配送周期为24小时。
虽差距细微,但在高频运营中累积效应显著。
![]()
门店规模上,瑞幸截至2025年门店总数突破2.4万家,库迪达到1.2万家,均远超星巴克当前数量。
尽管如此,星巴克单店营收仍约为瑞幸的1.8倍,显示出其品牌溢价能力尚未完全瓦解。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偏好并未发生根本性转移,更多呈现为场景化分层选择。
调研显示,18至35岁人群中,星巴克作为首选品牌的占比从2020年的58%下降至2025年的39%。
虽然下滑明显,但仍领先于瑞幸同期31%的数据。
![]()
越来越多用户开始根据使用情境做出区分:商务会谈倾向选择星巴克,通勤途中则偏好瑞幸或幸运咖。
过去那种“带笔记本办公一整天”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具有排他性。
本质上,情感认同正在向实用主义妥协,情怀让位于性价比考量。
真正困扰星巴克的,是其在“高端精品”与“大众日常”之间的定位游移。
![]()
定位模糊与数字化滞后拖慢脚步
坚持“第三空间”理念使得门店投入居高不下,单店装修成本约150万元。
选址多集中于核心商圈,租金水平为瑞幸快取店的2至3倍。
2024年尝试推出的50平方米小型“快取店”,因与品牌形象不符,消费者接受度仅为42%。
高端子品牌“臻选”门店全国仅有120家,贡献收入不足整体5%,难以维系高端标签。
主品牌又因频繁开展买一赠一、第二杯半价等活动,逐渐削弱原有的轻奢属性。
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与此同时,数字化建设进度明显落后于本土对手。
![]()
星巴克APP月活跃用户约为800万,仅为瑞幸1300万的61.5%。
小程序点单渗透率为38%,“沿街取”服务实际使用率仅6%。
尽管2025年启动“会员私域精细化运营”项目,短期内实现了复购率提升15%。
但由于起步较晚,短期内难以弥补技术与用户习惯上的差距。
![]()
员工培训体系仍保持较高标准,平均周期达21天,比瑞幸多出7天。
服务标准化程度较高,质量稳定性优于多数新兴品牌。
但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早期对下沉市场的忽视,错失了关键的增长窗口期。
由于长期聚焦一二线城市,星巴克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仅为12%。
而主打亲民路线的瑞幸和幸运咖,早已构建“商圈+社区+校园”多维布局。
其下沉市场门店占比分别达到45%和68%。
![]()
当一线城市咖啡渗透率攀升至每万人拥有5.2家门店,趋于饱和时。
星巴克未能及时响应低线城市的消费升级趋势,导致整体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32%一路滑落至2025年的14%。
被本土品牌迅速追赶甚至反超。
因此,当前局面虽严峻,却非不可逆转。
这场看似被动的调整,实则是重新校准航向的机会。
![]()
相信接下来星巴克将加快转型步伐,充分激活现有品牌资产,最大化挖掘中国市场潜力。
难怪近期社交媒体频频出现星巴克促销信息,“大促特惠”几乎成为常态。
一个曾象征身份与品位的国际品牌,如今频繁打折揽客,足见市场竞争之激烈。
这也折射出当下消费环境的整体缩影——理性回归,价值优先。
![]()
结语
40亿美元的控股权变更,不是溃败后的割肉求生,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本土化跃迁。
9.9元咖啡带来的冲击固然剧烈,但真正制约星巴克发展的,是内部定位的摇摆与数字化进程的迟缓。
这位昔日“咖啡教父”能否借力本土资本重振旗鼓,取决于其能否建立起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这条路尚需时间验证。
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能够以更低门槛体验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服务,无疑是一种时代的馈赠。
各位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