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马来西亚已沦为美国利益的附庸国!”
3
11月初,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对现任政府发出强烈抨击,怒斥其出卖国家主权,并公开呼吁安瓦尔立即下台。
![]()
4
这场政治风暴的导火索,正是马来西亚与美国悄然签署的一份名为“贸易互惠”的双边协定。
![]()
5
马来西亚签署“毒丸条款”
6
某些经贸协议表面上谈的是市场准入与关税减免,实则暗藏地缘博弈的锋芒。尤其是美国与马来西亚达成的这份协定,彻底撕下了自由贸易的温情面纱,暴露出经济工具如何被转化为战略压制的尖刀。
7
真正决定这份协议性质的,不是那些看似诱人的关税优惠,而是隐藏在文本深处、布满政治引信的附加条件。
![]()
8
这些条款如同精密布置的锁链,以经济红利为诱饵,将签约国的战略自主权一步步套牢,使美国的单边政策得以通过他国之手执行,实现了零成本、高效率的地缘渗透。
9
今年10月,特朗普政府与马来西亚秘密敲定了一项“贸易与投资互惠安排”,直到10月26日才由白宫对外披露。然而,公告背后的潜台词远比外交辞令沉重得多。
![]()
10
这一操作并非孤例。此前,美国已接连与越南、菲律宾等国达成类似协议,而特朗普在亚洲访问期间更是一口气推动五国签署涵盖贸易及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合作框架。
11
所有这些协议中,均植入了一个极具争议的核心机制——即外界所称的“毒丸条款”。
![]()
12
以美马协定为例,第五条第一款明确指出:一旦美国对某一第三方国家实施制裁,马来西亚必须采取“具有同等效力和范围”的限制措施。换言之,华盛顿认定的敌人,吉隆坡也必须视作敌对对象。
13
这种强制性联动机制早已超出正常经贸合作范畴,实质上是将美国的外交施压体系延伸至马来西亚的政策执行层面,使其成为美方全球遏制战略的代理执行者。
![]()
14
再看越南的情况,美国的设计更为精准狠辣。协议特别规定,凡经越南转口、含有中国成分较高的商品,将面临惩罚性关税。此举直击越中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命脉。
15
众所周知,越南制造业严重依赖中国的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此招意在切断其与中国之间的产业链接,进而削弱区域一体化进程。美国的真实意图并非扩大出口,而是系统性破坏对手的经济生态链。
![]()
16
而在菲律宾方面,条款更具威慑色彩:若马尼拉计划与某个“非友好第三方国家”深化重大经贸合作,美国可单方面终止整个协议。
17
这是一种预防性的战略围堵,等于提前封杀了菲律宾与中国等大国拓展全面合作关系的可能性,极大压缩了其未来外交回旋余地,使其长期陷入战略依附状态。
![]()
18
代价太高
19
面对如此不对等的协议,马来西亚现任总理安瓦尔领导的政府最终仍选择签字。原因不难理解——在美国“关税大棒”的持续威胁下,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几乎别无选择。
20
签署协议带来的短期回报确实诱人:马来西亚输美商品平均关税降至19%,部分关键产品获得豁免资格,这在短期内有助于稳定出口、保住就业与工厂运转。
![]()
21
但这份“甜头”的背后,是极为沉重的代价。根据协议内容,马来西亚需在未来十年内向美国进行高达7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同时大量采购波音客机、液化天然气及其他高端工业品,并进一步开放农业与制造业市场给美国企业。
22
这种深度捆绑近乎全方位让渡发展空间,使本国产业竞争力面临长期挤压风险。
![]()
23
国内反对声浪迅速爆发。11月3日,前总理马哈蒂尔发表措辞激烈的声明,痛批现政府已沦为“美国利益的代理人”,签署协议的行为无异于“背叛民族根本利益”,并要求内阁集体辞职。
24
马哈蒂尔之所以拥有强大话语权,源于他在任期内推动与中国开展广泛合作,成功引进高铁、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等多个重大项目,切实提升了国家现代化水平。
![]()
25
在野党也紧抓协议漏洞发起质询:为何美国与柬埔寨签订同类协定时,明文写入“不得损害缔约方主权”的保障条款,而到了马来西亚版本中,这一关键表述却神秘消失?
26
这一对比直接揭露了协议中存在的双重标准与结构性不公,凸显出马来西亚在谈判桌上的弱势地位以及主权条款的实际缺失。
![]()
27
安瓦尔政府反复强调,该协定并未侵犯国家主权,且保留单方面退出的权利。但在美国随时可能启动报复性关税的阴影笼罩下,所谓“退出权”更像是纸面上的权利,缺乏实际执行力。
28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10月28日举行的东盟峰会上,安瓦尔还高调表态,希望马来西亚尽快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
![]()
29
这种既寻求加入新兴多极体系、又不敢彻底疏远美国的姿态,正是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困境的真实缩影。它们渴望搭乘中国引领的增长列车,分享全球化红利,却又畏惧被排除在美国主导的金融与贸易体系之外。
30
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埃德加·卡根随即发出赤裸裸警告:若马来西亚执意推进加入金砖进程,或将与美马深化经济伙伴关系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番话中的胁迫意味昭然若揭。
![]()
31
美国的真正目标
32
美国这套组合策略,其深远影响远不止于双边关系调整,真正的战略指向在于打破现有区域合作格局,瓦解东盟的团结基础,同时遏制金砖机制等新型多边平台的扩展势头,从而重塑亚太乃至全球权力结构。
33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东南亚注入大量基建投资与发展资金,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3.0版)谈判也在稳步推进。
![]()
34
美国通过与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关键节点国家单独缔结排他性协议,实际上是在东盟内部制造分裂,诱导各国基于短期利益做出不同选择,导致组织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35
它迫使这些国家面临两难抉择:是接受中国提供的长期、平等、共赢的合作模式,还是接受美国开出的短期利好但附带政治枷锁的交易?
![]()
36
对于新兴力量的围堵则更加露骨。马来西亚申请加入金砖已获巴西等创始成员积极回应,而金砖倡导的去美元化、本币结算、公平贸易等理念,正吸引越来越多南方国家关注。
37
但如果马来西亚履行对美承诺,转而对中国实施制裁,那它在金砖体系内的信誉将荡然无存,不仅无法发挥桥梁作用,反而会陷入国际信任危机,最终落得“两边不靠”的孤立境地。
![]()
38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越是极力打压金砖扩张,反而越为其做了免费宣传。这种过度反应暴露了其对多极秩序兴起的深层焦虑,无形中抬升了金砖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道义形象与号召力。
39
此类操控行为,美国早已驾轻就熟。上世纪80年代,日本在美国压力下被迫开放金融市场与汽车市场,结果本土产业遭受重创;韩国半导体行业也被迫纳入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丧失独立研发与定价能力。
![]()
40
这些历史教训清晰警示着今天的东南亚国家:所谓“互惠贸易协定”,本质上是一种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政治控制力的标准模板。
41
先人为制造经济脆弱性,再提供附带政治条件的解决方案,逼迫小国在生存与发展之间牺牲主权底线。
![]()
42
结语
43
在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小国家传统的“骑墙外交”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44
过去,“选边站队”更多体现为外交表态或军事同盟倾向,如今,这种压力已被编码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经济合同之中,成为无法回避的制度性义务。
![]()
45
任何试图在两大阵营间保持平衡的国家,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早已因一份看似普通的协议而失去了战略自由,最终沦为大国角力中被消耗的棋子。
46
未来的国际秩序演变,或将越来越多地由这类隐蔽却致命的“经济契约”所主导和定义。
![]()
47
信息来源:
48
1.《“未来将配合制裁?美国的附庸!”马来西亚政府回应:未损害主权》观察者网2025-11-04 15:53
![]()
49
2.《马来西亚否认与美国贸易协议损害国家主权:不受美国制裁约束!马来西亚仍可根据自身法律、国家政策和利益,自由地做出决定》和讯网2025-11-04 11:05
5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