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午后,李大爷和他的老友们撑着棋盘坐在小区凉亭下,手握棋子,神情专注,不时低声讨论或爽朗大笑。邻居们早已习惯了他这份日常:风雨无阻地下棋十余年。
这天,大爷体检回来,老友们笑问“身体咋样?”李大爷顽皮一笑:“医生都说我这记性和血压,像年轻人!”一旁的陈阿姨不服气:“还能真靠下棋下出来的好?”
![]()
李大爷神秘一笑:“医生有话,对着下棋的人,越老越少见这几样毛病!”话音落下,围观人群难掩好奇——下棋,真能让人变年轻、身体变好?还是心理安慰?背后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棋盘虽小,玄妙无穷。据权威调研,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超17%有固定的智力休闲活动习惯,其中以下棋、打牌等为主。有意思的是,哈佛大学一项历时八年的随访研究显示,那些每周4次以上下棋、打牌或玩益智游戏的中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约。
![]()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在2021年针对700位65-80岁老人进行的追踪随访发现,经常下棋的老人普遍在4项健康指标上表现突出,分别为:记忆力保留得更好、情绪指数更佳、血压控制优于同龄人、睡眠质量改善超12.6%。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首先下棋对大脑神经网络刺激极强。每一步走法,都要求全神贯注、逻辑推理和预判对手意图。权威医学认为,这相当于“给大脑做体操”,可有效延缓脑萎缩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退化。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指出,经常参与动脑的休闲活动,可使老年痴呆(认知障碍)发病率降低18.5%。不仅如此,下棋过程中的互动、对弈,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增强成就体验和幸福感,对预防抑郁、焦虑同样有积极效果。
不仅“脑子灵”,身体竟也“跟着受益”。下棋为静态运动,却常需长时间专注,这对于心脏和血管的调适极为有益。协和医院一项对比数据显示,每周下棋4次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比同龄非下棋人群低出14.2%。医生解释:下棋能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减少激素异常波动,有助于血压稳定。
![]()
更为亮眼的是,那些坚持多年下棋的老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多更接近“健康标准”,血管弹性优于同龄平均水平。睡前下棋还能帮助缓解焦虑,经中国老年健康协会调研,近60%下棋习惯者自评“睡得好,生物钟规律”。
不过,医生却特别提醒:下棋虽好,但方式方法要对路。部分老人下棋过于激烈、情绪起伏大,反而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因此适度才是关键。权威指南建议,每日下棋最好控制在1-2小时内,重在娱乐和动脑,而非输赢。此外,配合户外活动、规律作息,效果才会更佳。
坚持每周多次下棋或益智游戏,注意热闹互动、愉快心情;下棋以娱乐为主、竞技为辅,避免因争胜负引起激烈争吵;同时保证每日至少适度户外运动,匀速散步可叠加益处;合理饮食,摄入充足蔬果和优质蛋白,为大脑和身体供能;如感到力不从心或记忆力下降明显,及时就医筛查认知障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