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还原江苏南京住宅小区电动车起火事故现场。图/央视新闻
2024年2月23日,江苏南京明尚西苑小区6号楼一楼架空层的电动车凌晨起火,火势通过天井烟囱效应迅速蔓延至高层,致15人死亡、44人受伤。11月9日,央视新闻披露了这一火灾事故现场,还原了诸多“小隐患”累积叠加、最终酿成惨剧的过程。
“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接二连三的爆炸声,滚滚的黑烟,熊熊的烈火,以及从睡梦中惊醒的人家窗户上次第亮起的灯光……尽管事故调查报告2024年11月已经公布,但央视最新披露的现场视频仍让人触目惊心。
尤其是事发凌晨4点半,这无疑是一个糟糕的时间段。东方欲晓,而人们却不得不在烟熏火烤中煎熬。15死44伤的冰冷数字,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一起火灾,何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群死群伤?普通的居民楼,为何成为众多生命难以跨越的炼狱?
据此前调查披露,这是一起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引发的火灾。起火之前,与其他类似事件并无二致。涉事车主网购一块超大容量的锂电池,并违规改装,然后夜晚停在居民楼一楼架空层,起火后殃及众人。
然而,梳理整个事故链条会发现,导致事故愈演愈烈的,其实是一个个“凑巧”的“小隐患”。就像击鼓传花一样,每一处都有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失守,每一道“门”都没起到拦阻作用。一旦火起,在高楼“烟囱效应”下,悲剧无可避免。
起火建筑的部分住户在天井内违章搭建并堆放可燃物,这些可燃物,被电动车电池起火引燃,并加大了火势;居民楼内的自动感烟报警系统,是“救命”的消防设施,但在火灾时却并未启动,这无疑让居民错过了宝贵的逃生窗口时间。
而物业非但没有正常保养维护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后,竟然也未能及时发现火情、应急处置。尤其是,此番央视披露的楼里和楼外公共视频如此清晰,在当时却并未有人实时监控。
此次事故,也暴露出当地相关部门存在对电动自行车引发的叠加聚合性安全风险认知能力不足,对高层住宅小区群众性消防宣传培训不到位、隐患整治合力不足等问题。
这中间,每个环节都是生与死的距离,哪怕有一个环节给力些,也可能改变事件的走向。
如果电动车主从正规渠道购买车辆和电池,不去违规改装;如果起火时旁边没有大量可燃物;如果火势刚起时自动感烟报警系统及时报警,物业值班人员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置……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可能“救命”的环节全部失守,悲剧由此发生。
此次灾难的相关涉事人员、机构等均已被问责,但此事留给人们的思考并不会随着问责而停止。
唯有常抓不懈,夯实每一个细节、盯紧每一个环节、守住每一个微末处,大家都来消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小隐患”,才能让悲剧不再发生,让生命多一些平安。
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共振的系统,任何一处看似不起眼的消防安全隐患,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灾难。这也提醒人们,从自身做起,消除身边每一个细微的安全隐患,既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公共安全的守护。
撰稿 / 胡栖安(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