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内娱还能拍出《潜伏》吗?

0
分享至


前段时间,于和伟主演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一经播出,便创下了央视8套黄金档最快破3%、峰值破4%的收视纪录。

不同于挂羊皮卖狗肉的谍战偶像剧,该剧明显“硬核”:主要人物皆非虚构,情节依据史实打明牌。对吴石率领的那条隐蔽战线而言,没有主角光环与机缘巧合的好运气,只有群狼环伺的凶险、无人倾诉的孤独和如履薄冰的艰难。


《沉默的荣耀》海报

而在《沉默的荣耀》之前,国产谍战的画风则常年沦为“外壳很高级、内核过家家”的换皮爽剧——男女主人公上天入地,点满福尔摩斯、007和杰森·伯恩全套技能,表面上是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实际是重生之我在民国谈恋爱。

在这些剧集中,被架空的不仅是复杂的时代背景,还有反派的人格和智商。而真正优秀的谍战剧,核心不在机关算尽的谍报细节,而在于对人的刻画——信念与背叛、忠诚与欲望、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撕扯,才构成谍战剧的真正张力。


《沉默的荣耀》中谷正文审讯蔡孝乾

甚至《沉默的荣耀》也有一处缺憾,即是对叛徒蔡孝乾的诠释。

历史上的蔡孝乾,1926年入党,参加过长征,曾身居要职。但在剧中出场后却神色慌张,獐头鼠目,一副瘾君子附体的浮夸做派,几乎是把“我会叛变”写在了脸上。这种演绎流于脸谱化,也是对历史复杂性和斗争残酷性的简化。

事实上,如何塑造人物,不仅考验创作者对历史背景的考据与人性的洞察,也决定了作品能否超越情节本身。谍战剧作为一种强情节、快节奏、高悬念的类型,唯有让人物的信念、恐惧与抉择真实可感,才能支撑起谍战叙事的厚度。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无论是以《叛逆者》、《追风者》和《孤舟》为代表的谍战剧,还是以《悬崖之上》、《无名》和《解密》为代表的谍战片,实际上都没有超过上一个十年的经典作品,比如《潜伏》《风筝》和《暗算》。


《潜伏》《风筝》《暗算》,国产谍战的三驾马车

内娱为何拍不好谍战片了?《潜伏》们又到底做对了什么?

01. 《风声》的新鲜

2009年上映的《风声》,一直被誉为国产谍战电影的天花板。这一评价是否过誉暂且不谈,我们先梳理一下国产谍战影视剧的谱系。

在《风声》公映前的2006年,同为麦家原著的电视剧《暗算》,已经为谍战这一类型打开局面,作为导演兼主演的柳云龙,因将“听风”、“看风”、“捕风”的章回结构拍得神乎其技,一举荣获“国产谍战教父”的美誉。


麦家原著、柳云龙主导的《暗算》

两年之后,豆瓣评分9.5的神作《潜伏》横空出世。该剧的原作者龙一,本名李鹏,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原作只是一部1万多字的短篇小说,后在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编剧姜伟合作改编之下,成就了一代经典。

而在整个00世代与10世代,国内谍战改编最大的作家IP,即围绕麦家龙一这对双子星。

麦家包括《暗算》《风声》《刀尖》《解密》在内的小说,均被拍成影、视两个版本;龙一的代表作则是《潜伏》和《借枪》,《借枪》也被改编为剧,虽未大火,却被编剧全勇先二次改编成了电视剧《悬崖》和电影《悬崖之上》。


谍战作家双子星:麦家与龙一

而《风声》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外有暴雪山庄、内设悬疑密室”的新意。而新意的促成,离不开两位创作者的各取长板——在台湾导演陈国富这里,是《双瞳》式的悬疑惊悚;在内地导演高群书这里,则是《征服》式的罪案刑侦。

《风声》的第一个优点,即服化道、摄录美主导的视觉升级。

陈国富原先的设定是中片,高群书则坚持高举高打,这才有了搭城堡式外景和航拍吊桥的大场面,以及“华语电影首部谍战巨制”的噱头。

仅片头一晃而过的汪伪庆典,夜景戏的置景就耗去200多万[1]。而在打造“裘庄”别墅内景的过程中,剧组按照历史资料,搜罗了古玩收藏在内的近5000件道具,花费超过470万,其中大厅悬挂的古董枝形吊灯价值6万,两架古董钢琴合计超过60万[2]。

按照现在的货币单位来计量,上述所谓的“大手笔”,放到今天只算一碟小菜。可《风声》的实际参照系,是90年代以来的服饰简陋、道具穿帮的国产谍战剧,相对于传统剧集层出不穷的穿帮混搭,电影制作精良的优势被显著放大。


《风声》2009年的全明星阵容

《风声》的第二个优点,即封闭空间和剧本杀属性增添的形式感。

影片重头戏都发生在“裘庄”內部,带有强烈的密室电影色彩。这种物理隔离及人为限制形成的小型封闭环境,具有内向性和私密性的特征,常用于悬疑片中营造紧张氛围,如几年前大火的软科幻惊悚电影《饥饿站台》,以及马丁·斯科塞斯的名作《禁闭岛》,而《风声》则把它首次运用于国产谍战。

在一个还没有剧本杀的年代,《风声》已经把这种沉浸式的桌游体验搬上了大银幕,且相对于《看不见的客人》《利刃出鞘》《扬名立万》等10世代的票房爆款,更显出一份时间节点的超前性。

《风声》的第三个优点,即肉眼可见的戏骨加持,全员演技。

除了周迅、李冰冰、张涵予等一干主角,出彩的配角更能说明表演环节无短板。王志文饰演的汪伪特务阴狠毒辣;苏有朋饰演的名伶柔中带刚;而吴刚饰演的逼供师“六爷”,仅出场2分半,7句台词,便足以令观者不寒而栗。


《风声》中的苏有朋,被网友评为生涯巅峰演技

综上所述,《风声》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为“第一个吃螃蟹”,是那种典型的时间越往后,就越显得过誉的作品。

但《风声》在当时也并非没有缺点,这部经典作品的最短一板,就在于——欠缺历史的厚度和人性的深度,外观做到精致考究,场景做到推陈出新,但内核仍落入主角符号化配角工具化反派脸谱化的窠臼,故事性有余,思想性不足。

这种缺陷,到了张艺谋的《悬崖之上》更为显著。其视觉效果一样精致,更不乏杀身成仁的情节和奇观化的酷刑展示。该有的看似都有,却在情绪感染上力有不逮。其症结在于——人物做选择时,缺乏真正的冲突,无法形成足够的戏剧张力。

要解释这一点,可以先看两个正面案例。

在元代杂剧《赵氏孤儿》里,赵盾全族被篡权者斩草除根,门客程婴为保留忠良血脉,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在电影《十月围城》里,王学圻饰演的商人一方面资助革命党,另一方面又阻止儿子参加革命,理智上他知道孩子选择了大义,但情感上这个父亲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


《十月围城》里,王学圻饰演的商人面临的挣扎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存在于革命理想与日常伦理间的酷烈冲突,都是不可调和的灵魂试炼,绝非顺水推舟,请客吃饭。反观《风声》《悬崖之上》中顾晓梦、张宪臣、楚良等人的赴死,则体现为已暴露者为未暴露者牺牲,纵有形式的慷慨,实质却流于理性权衡,因此减弱了舍己为人的效果[3]。

要论谍战剧的思想性,2017年的《风筝》无疑是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峰。

大部分的谍战剧都在讲故事,而《风筝》却在讲人性;谍战剧通常热衷于见招拆招;而《风筝》则以不同寻常的时间纵深,展现了“六哥”郑耀先这个打入军统上层的潜伏者炼狱般的30年。

《风筝》引人入胜的看点表现为一种贯穿始终的对称性:敌人把郑耀先当兄弟,屡次助其脱险,而艰难险阻却多由己方造成;1949年后地下党变成地上党,地上党变成地下党,我方“风筝”和敌方“影子”仍在对面继续潜伏;主人公军统生涯的风光,和他在解放后为落实一个身份的落魄,也形成了鲜明对比[4]。


网友评价柳云龙“自恋是真的自恋,帅也是真的帅”

看似荒诞的互文背后,《风筝》书写了各路人马的相似激情,描述了一个个普通人在政治剧变中的求生自保,而不同阵营间英雄与英雄的距离,远比同一阵营间英雄与小人的距离更近。在《风筝》里,我们的对手不再是脸谱化的小丑和恶魔。

一句话总结这种故事余味:正派不是神,反派也是人。

02. 《潜伏》的层次

《潜伏》的优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充满网感,浑身是梗,满嘴顺口溜,行走段子库,随便一张截图,都是表情包届的经典。

如“斯蒂庞克”、“玉座金佛”、“两根金条”的三大理论体系;如吴站长被网友P图——“则成啊,天津站就剩咱俩了,我怀疑我是峨眉峰”;再比如李涯被调侃——“李队长就是在延安待得太久了,养成了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作风”。

不仅如此,“潜伏梗”还广泛融入互联网造词进程,不断同其他频道进行梦幻联动。

“斯蒂庞克男孩儿”,借用了《甲方乙方》中英达那句“我的加利福尼亚男孩儿”的句式,成为惊喜的联名梗;

“拙劣的马奎”,后被英超解说詹俊借机挪用,形容曼联后卫马奎尔“航母掉头”般的转身速度;

“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了”,则常见海河跳水大爷的视频评论区,用于概括当地的抽象市民文化。


余副站长与李队长的交心时刻

但抛开段子不谈,《潜伏》真正好的地方,是它至少拍出了谍战剧的三个层次。

《潜伏》这部剧的第一层,是它在情节轻快的同时,价值观却颇为严肃,没有贬低和丑化对手,而是理顺了革命斗争的辩证关系。

那就是敌人并不由弱智、变态和傻逼组成,他们也是有情感、有理念、有尊严、有智商的一群人,甚至也曾经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正是由于敌人从来强大,才更能显出革命的不易、牺牲的必要和胜利果实的珍贵。

前文提到的一些作品也理清了这一点,所以《暗算》里铁院长才告诫部属:“你把敌人当傻子,那我们就是个傻子。”所以观众能在《风筝》中看到,身处敌营的田湖刻苦钻研马列理论,看到宫庶被捕后的慷慨陈词和临危不惧。

用影评人梅雪风的话说:“这是暴力对抗暴力的斗争,是智力对抗智力的斗争,是意志力对抗意志力的斗争,是信仰对抗信仰的斗争,是人性对抗人性的斗争[3]。”


余则成刺杀李海丰时的经典对话

而要表现斗争过程的旗鼓相当和惊心动魄,就必须杜绝非黑即白的脸谱化,也不能重复徒有其表的符号化,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塑造出足具分量的对手,以及他们足经推敲的行为和认知。

在《潜伏》中,这一点主要是通过李涯实现的。

表面上李队长唯一干成的事,是把刘闪送到台湾砍甘蔗,但纵观全剧,他给余则成造成的麻烦着实不小。从设局导致左蓝意外身亡,凭直觉抓回地主王占金、潜入余家秘密调查直至拟定最后的特务名单,在被廖三民“极限一换一”带走之前,特立独行、心思缜密的李涯一直是那个最难缠的对手。


祖峰饰演的李涯,剧中落泪名场面

饶有意味的是,余则成在成功套取“黄雀行动”真实名单后,还对南京来的鲍特派员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李涯做事是非常仔细的,人才呀,可惜了”,以评价他生前设置一份假名单的狡诈。应该说,余则成此言包含了相当程度的真实感受。

《潜伏》这部剧的第二层,是通过办公室政治和人际厚黑学来刻画谍战,如果说第一层保证了史诗感,这一层则借助职场颗粒度增加了真实性。

余则成之所以能在“前栅栏宿猫,后篱笆走狗”的天津站混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除了娴熟掌握了“斯蒂庞克”、“玉座金佛”和“两根金条”三大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从而见缝插针,火上浇油。

无论是早期利用陆桥山扳倒马奎,中期利用李涯赶走陆桥山,还是晚期利用谢若林打脸李涯,都是在实践远交近攻的离间策略。


“内斗小王子”陆桥山对马奎的仇恨溢于言表

例如马队长被错抓后,余则成对翠平就有一番言简意赅的解释:不是敌人蠢,而是马奎冤死符合其利益——于情报处长陆桥山,是他一直和马奎竞争副站长;于站长吴敬中,则是马奎手中握有自己贪腐的证据。两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需要坐实马奎的死罪。

在军统天津站这个职场中,吴敬中只关心权力平衡、个人利益和晚年退路,他既需要余则成这种能干活的白手套,又需要下属之间相互牵制;陆桥山业务水平虽然一般,但钻营、告密、借刀杀人的本事手拿把攥;马奎错就错在看不清生态位,手段拙劣地倒查顶头上司,犯了职场大忌。

可以说,余则成的对手们虽有聪明才智,但大多用于掣肘内耗,这也很符合国民党历史上派系林立、相互拆台的实际情况。

《潜伏》这部剧的第三层,是通过刻画一种更深层的入世哲学和普遍人性,完成了对前两层的超越。

所有主义、理想、信仰的讨论都围绕“出世”,但《潜伏》聚焦的却是更符合国人主流价值取向的“入世”。作为一部经济上升期的谍战剧,《潜伏》对于“假大空”的追捧毫不感冒,对于“硬道理”的体认却贯穿始终。


吴敬中向余则成推心置腹

早在重庆时期,余则成和左蓝的对话中已经流露了多谈具体生活、少谈宏大叙事的反乌托邦倾向。到了国统区通货膨胀的阶段,这一表态也愈发赤裸。如站长太太告诉翠平“现在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元宝是真格儿的”;如她提醒吴敬中在广州办厂,到台湾买地;如站长在飞机上叮嘱余则成“以后靠生意”。

而要论“入世”情节的集大成,还属站长和党通局特工谢若林。

不效忠组织、只贩卖情报的谢若林,处世之道唯有犬儒,其名言为:“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谢若林为什么奉行投机艺术,答案就是《繁花》原著里那句话:“上流人必是虚假,下流人必是虚空。”


纯血情报贩子谢若林

作为《潜伏》中的“上流人”,吴敬中最具代表性。这一角色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不仅在于老谋深算和见钱眼开,更在于他具备一份复杂可信的“活人感”。

吴站长其人,奸猾却又难称歹毒,世故却又不失真诚,金句诸如“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不注重情分的人难堪大用”。在秋掌柜咬断舌头的一幕,吴敬中还曾缓缓起身,肃穆地系上风纪扣,以示对这个宁死不屈的敌人的尊重。

饰演站长的冯恩鹤曾在采访中提到,当初拿到剧本,他就没有打算把吴敬中处理成那种脸谱化的反派,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来演。于是我们看到的吴敬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笑面虎,而是昔日革命者的中年堕落,是理想主义者看破红尘后的状态。


网友对站长的理解

而无论是谢若林的投机还是吴敬中的看透,都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背景年代,而近乎于一种现实的无解状态,因为纵观人类历史,遗世独立者从来屈指可数,随波逐流、趋利避害才是普遍人性,所谓“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潜伏》揭露和批判的这种现象,恰是建立在对人性缺陷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而承认这一缺陷的恒定状态本身,就足以与观众之间达成宽慰。

03. 《无悔追踪》的寓意

在国产谍战剧里,首播于1995年的《无悔追踪》是最为特殊的一部。

如果说《潜伏》超越了一般谍战剧的表达,那么《无悔追踪》则超越了一般谍战剧的类型。谍战剧通常以谍战为主,时代为辅,是快进快出的短回合较量;《无悔追踪》则聚焦于旷日持久的长周期盯防,本质上是一部披着谍战外壳的年代剧。


《无悔追踪》,1995年

创作者以史实为依据,以人性为准绳,通过警察抓特务这条主线,结合40年的时间跨度,将北京胡同的琐碎日常和烟火气息有机串联,并与峥嵘坎坷的历史进程巧妙融合。故事中有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浮沉挣扎,有集体意志如何影响个人选择,还有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吞没路旁的尘埃浮土[5]。

对这部集合谍战与年代属性的平民史诗,比豆瓣9.4的神作评分更醒目的,是长年流传网络的溢美之词——有人认为它代表了流量兴起前国产电视剧的巅峰;有人将其称为“新中国编年体《史记》,胡同版《茶馆》,国共合作的《悲惨世界》”;还有人评价它“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两位主演:刘佩琦饰肖大力,王志文饰冯静波

要体会这句话,两位主角的开场相遇就是一个例子。

1949年开国大典当日,化身小学老师的军统潜伏特务冯静波去理发,剃头师傅问他,赶上改朝换代,是否换个发型。冯静波不动声色,回了一句“照旧”。短短两个字,表面谈理发,实际却传神体现了角色身上不可告人的使命和供奉旧主的心态。

另一边,派出所长肖大力巡视地面,正赶上理发店里冯老师向众人科普礼炮和山炮的区别,这一番侃侃而谈,立刻引起他的高度警觉。在一个遍地文盲的年月,一般老百姓没有途径清楚炮的用法。

为了搜集证据,肖大力举家搬进了冯静波所在的土唐刀胡同15号院。冯静波则娶了对肖家夫妇有恩的原妓院使唤丫头大眉子,利用劳动人民来自降嫌疑。两人一个穷追不放,一个夹紧尾巴,表面一团和气,暗地却上演毫不松懈的猫鼠游戏。

如肖大力通过冯静波录音机的音乐,查到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结果被告知穆氏死于十月革命前,无从考察倾向;如冯静波提到美元汇率,立刻被肖大力套话“冯先生对美国还挺熟悉”,结果被告知是报纸公开信息;如孙焕章和冯静波聊到“德合乐”,被肖大力怀疑是和德国教官学的军事格斗术,结果被告知是满语。


冯静波日常应对肖大力的怀疑

在你追我赶的长跑中,作为正面人物的派出所长,用半生代价去验证一个职业判断;作为反面人物的潜伏特务,则用半生代价去重组一个政治信念。

《无悔追踪》的第一个看点,是结构上的双线叙事。

双线叙事的结构常见于悬疑题材,其基本逻辑在于,作为社会背景的暗线一定会对作为案件主题的明线造成牵扯。例如在奉俊昊的《杀人回忆》里,本该支援案件的人力永远会在关键时刻被调去弹压路面;在《漫长的季节》里,警方要同时应对碎尸案和下岗潮,因而顾此失彼。

具体到《无悔追踪》,明线是抓特务的谍战线,暗线是搞建设的年代线。在暗线环节,此起彼伏的运动改造,抵消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剧了一切参与者的原子化,也令正面人物疲于奔命。特殊的时代症候,倒成了潜伏者的最佳掩护。

而在明线环节,编剧通过简明扼要的设定,勾起的是观众对过程而非结果的兴趣,悬念不在于特务何时落网,而在于在此之前他如何隐藏、因何暴露,又为何脱险。这一点确立后,观众便会沉浸式地关注人物的行为动机和细节伏笔。

《无悔追踪》的第二个看点,是人物命运的反讽。

作为一个特务,冯静波堪称不务正业,除了出轨被抓这一劣迹,似乎全然忘记了使命,就像一个顺应时势的“阿甘”。他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尤其热心。


肖大力通过妻子打听冯静波

抗美援朝中,冯静波谎称在院子里挖出一夜壶金子,将国民党留给他的活动经费捐给了政府;公私合营期间,他深入浅出地开导街坊四邻拥护手工业改造;除四害阶段,他发明了“自动射蝇枪”这类小手工;哪怕是大炼钢铁,他执行起来也是不打折扣。

可知识分子形象的冯静波越是完美,工农干部出身的肖大力就越觉得他反常。不仅如此,肖大力还向上级老马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件事如果敌人反对,那说明我们做对了;可如果敌人不仅不反对,还热情参加,那就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就不是敌人,要么就是我们做错了。

这既是唯物主义者的深刻反省,也是立足历史教训的绝佳讽刺:反派不用专门搞破坏,跟随潮流已然构成破坏;而正面人物却受累于刚正不阿、实事求是的个性,在特殊年月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无悔追踪》的第三个看点,是活化石一样的历史记录。

剧作既在宏观层面展现了由旧警察、妓女、人力车夫、剃头师傅等人组成的转型期的芸芸众生,又在微观层面饱含“人事档案制度”这类细节——剧中肖大力对冯静波最深的怀疑,就源于他解放前的历史一片空白,缺乏证人证言或书面材料佐证其家庭出身和个人履历。

而剧作最历久弥新的一点,还是观念上的对照。

例如肖大力劝大眉子不要嫁给冯静波时,就提醒她找对象不能光听对方怎么说,重点要考量脚后跟和屁股,一看“脚后跟是站在哪个阶级立场上”,二看“屁股是不是和我们无产阶级坐在一条板凳上”。


三轮车夫巧用辩证法

又如冯静波的小舅子在1950年代中期进城探亲,因为卖大蒜被扣了起来,需要写保证书才能领人。再比如磨菜刀的胡师傅被纳入国营厂的外勤服务小组后,就揶揄剃头匠包师傅“没参加学习”,还在像美国人那样单干。

学者刘瑜说过,观念这个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解释世界的“软件”。《无悔追踪》的上述剧情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市场经济下的“自由交易”,在剧中的年代被称为“投机倒把”;市场经济下的“投资盈利”,摊上那个批资本的背景,就叫做“剥削剩余价值”[6]。

由此可见,观念可以影响现实。不同观念主导的价值体系,不仅会赋予事物截然不同的意义,还终将形塑不同的现实。

而这一点,既与剧集的表达不谋而合,也能解释这类表达为何日渐稀少。

04. 尾声

1994年,王朔向冯小刚推荐了一篇公安系统期刊《啄木鸟》上的小说。
故事表面,写一个老警察对潜伏特务的紧盯不舍,实则心怀天地,包罗万象,既聚焦个体命运,又侧记社会变化。作者张策任职于北京市公安局,细节处理得极为扎实。冯小刚遂找到在党史出版社工作、后参与创作《鬼子来了》的编剧史健全,用极为老道的笔法将2万字的中篇改成了30万字的剧本[7]。

这个众人拾柴的故事,正是前面提到的《无悔追踪》。但当一切准备就绪,王朔等人的公司却因变故倒闭,剧本版权最终落入风头无两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轮到项目再启动,导演换成了尹力,上演了一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30年后,冯小刚找回编剧史健全,决定将失之交臂的遗憾改成电影《抓特务》,并补充一些剧版没拍上的内容。而在30年的白云苍狗之间,饰演肖大力和冯静波的演员,也从冯导最初拟定的葛优、陈道明,变成了实际剧中的刘佩琦、王志文,以及未来电影版的雷佳音、胡歌。


无论是导演翻拍旧经典,还是观众怀念旧经典,答案都是因为新经典难以为继。

而回顾那些真正好的谍战题材,均得益于几点共性——扎实的原著、一流的编剧再创作、相对宽松的改编环境、较为宽容的舆论氛围。这几点共性叠加,就构成一个生态。好作品不是个人的产物,甚至不是集体的产物,而是生态的产物。

具备必要条件,何时都能再造经典。但缺乏好的生态,只在主演、道具、置景等次要环节叠满buff,观众宁可回头去刷第11遍《潜伏》。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

参考资料

[1] 凛冬将至:电视剧笔记,毛尖

[2] 谍战电影《风声》布景豪华,古董道具超470万,华龙网-重庆晚报

[3] 悬崖之上的问题,梅理

[4]《潜伏》和《风筝》一比,两部剧差距出来了,皮皮电影

[5] 万字详解《无悔追踪》,野生选手

[6] 韩国电影中的革命:观念的水位与制度的变迁,刘瑜

[7]《无悔追踪》30年演员现状:如今多位配角成老戏骨,四位老艺术家去世,DJ雅清

作者:鲁舒天

编辑:戴老板

责任编辑:戴老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李嘉诚曾和梁洛施私下做交易,不把3个孙子纳入李家,是一种算计

李嘉诚曾和梁洛施私下做交易,不把3个孙子纳入李家,是一种算计

娱乐团长
2025-11-09 14:33:37
2025-11-09 21:36:49
饭统戴老板 incentive-icons
饭统戴老板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297文章数 2372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娱乐要闻

《繁花》事件影响:唐嫣工作被取消

头条要闻

“青云租”爆雷员工揭内幕:每人每月需投资30台手机

头条要闻

“青云租”爆雷员工揭内幕:每人每月需投资30台手机

体育要闻

他只想默默地拿走最后一亿美元

财经要闻

10月CPI同比涨0.2% PPI同比下降2.1%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赴台积电“讨要更多芯片”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健康
教育
亲子
时尚
军事航空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教育要闻

绵阳科一中3人!2025年“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入选学生名单公布

亲子要闻

小龚大夫上线了

伊姐周六热推:电视剧《四喜》;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之长安》......

军事要闻

俄媒:俄军即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