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继军
第十一章 民宿里的烟火气
开春的时候,五间民宿盖好了。青砖灰瓦,木窗格上糊着白净的纸,院里的梧桐树苗发了新芽,嫩生生的绿,看着就喜人。
阿桐请了镇上的木匠,打了几张木床、几个衣柜,都是原木的,透着股乡土气。兰花带着妇女们做了新被褥,被面是大红的花布,铺在床上,既喜庆又吉祥。
“这民宿叫啥名好?”阿强蹲在门口,看着门楣上那块空着的木牌,挠着头问。
“就叫梧桐别院吧。”阿桐说,“简单,还好记。”
大家都觉得不错,王老五自告奋勇,说要亲手刻这四个字。他以前在镇上跟着老木匠学过几天,手艺不算精,却有股认真劲,蹲在院里刻了三天,刻得手上起了泡,总算把字刻好了,虽然笔画有点歪,却别有一番风味。
民宿开张那天,周记者又来了,还带来几个朋友,说是来当“第一批客人”。大家在院里摆了张桌子,阿强做了拿手的红烧肉、炖土鸡,兰花端上刚蒸的槐花糕,李叔拎来一坛自酿的米酒,热热闹闹地像过年。
“这地方真不错,比城里的酒店舒服。”周记者的朋友感叹道,“空气好,菜又香,住着舒服。”
“以后常来。”阿桐给他们倒上酒,“夏天来吃樱桃,秋天来摘山货,冬天来烤火,啥时候来都欢迎。”
第一批客人走后,“梧桐别院”的名声渐渐传开了。周末和节假日,总有城里人开车来住,有的带着孩子挖野菜,有的跟着村民到樱桃园干活,有的就坐在小院里晒太阳、喝茶,说要“体验山野村夫的生活”。
兰花成了民宿的“管家”,每天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给客人做农家饭,说要让客人吃出妈妈的味道,还教城里来的阿姨做果酱。有个住了一周的阿姨临走时说:“兰花啊,你这日子过得像神仙一样,守着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比我们在城里挤地铁自在多了。”
兰花听了,心里甜滋滋的,她知道,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现在真的过上了。
王老五也没闲着,他买了辆二手摩托车,当起了“导游”,带着客人去后山看风景、摘野果,还给客人讲梧桐坡的老故事。有客人问他以前是干啥的,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以前只顾混日子,现在才知道啥叫正经生活。”
这天,民宿里来了个特殊的客人,是石头的爸爸。他在外地打工时受了伤,干不了重活,就回来了。看着村里的变化,看着石头穿着新衣服在樱桃园里疯跑,他眼眶湿润了,拉着阿桐的手说:“阿桐,谢谢你照顾石头,我……我能不能留下来干点活?”
“当然能!”阿桐高兴地说,“民宿正好缺个看门的,你来正好。”
石头爸爸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鞠躬。石头跑过来,抱着爸爸的腿,笑得像朵花。
樱桃园也在扩大,阿桐又承包了二十亩地,种上了新的樱桃苗。以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好几个,有的学管理,有的学电商,有的跟着小吴做直播,个个都有事干。赵支书说,要不了几年,梧桐坡就真成“樱桃村”了。
夏天的时候,县里举办乡村旅游节,梧桐坡是分会场。阿桐组织了采摘比赛、果酱制作体验,还请了镇上的戏班子来唱戏,热闹了整整三天。最后一天晚上,大家在樱桃园开了个篝火晚会,村民和游客一起唱歌跳舞,陈老实看着眼前的景象,喝了口米酒,笑着说:“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热闹的梧桐坡。”
晚会快结束时,阿桐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张张笑脸,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最后却只说了一句:“谢谢大家,谢谢梧桐坡。”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兰花看着台上的阿桐,眼里闪着光。她知道,阿桐心里想的,和她一样,和所有梧桐坡人一样,都是希望这好日子,能一直过下去。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了,游客们回民宿休息,村民们也陆续回家了。阿桐和兰花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地上,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兰花轻声说。
“嗯。”阿桐紧紧拉着她的手,“会的,一定会的。”
远处的清河,静静地流淌着,像在诉说着梧桐坡的故事。坡上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像一把把大伞,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樱桃园里的新苗,在夜色中悄悄生长,等待着明年的花开,明年的果熟。
梧桐坡的故事,还在继续,像一首首唱不完的歌,甜美而悠扬。(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