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即日起,本报开始连载著名作家叶兆言中篇小说《通往父亲之路》。《通往父亲之路》是叶兆言以60多年的生命体验,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在中外文学史中,父子关系早已成为永恒的文学母题。《通往父亲之路》这部6万字的中篇小说,延续了叶兆言一贯的叙述风格,平实客观,有如闲话家常,书写一个家庭三代知识分子的时代记忆。叶兆言说:“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写的一部书。想说的意思也简单,就是向‘父辈’致敬。 ”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五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璩家花园》,散文集《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江苏读本》与《南京传》《南京人》为叶兆言的人文力作。
5.张左和张希夷
1982年1月初,张左大学马上就要毕业,临毕业,辅导员挨个找大家谈话。轮到张左,辅导员说你这情况比较复杂,可以留在南京,也可以不留南京。情形和中学毕业后该不该下乡的遭遇相似,张左并不能算是独子,他母亲再婚,又生了三个孩子,他父亲也再婚,虽然没生育,可是有个继女,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从法律上来讲,也可以等同亲生子女。因此,他没有资格享受独子留在父母身边的待遇。张左对自己是不是要留在南京,并不是很在乎,不过当时他已经有了对象,对象是南京人,她对张左是不是留在南京,非常在乎,觉得这并不是小事。
张左的对象叫卞敏霞,一直到离婚,他都叫她“小卞”。小卞与张左同校,低一级,是历史系78级的学生。她听说张左毕业分配,有可能不留在南京,便让他去找自己父亲张希夷。张左也就是在那时候,发现对父亲的了解,还不如自己对象小卞。小卞告诉张左,张希夷是历史系这次评上的唯一一名博导,这个博导含金量非常高。能评上“文革”后第一批博导的人数非常少,当年在申报时,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里排名第一的老先生已经过世,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校方反复平衡,精心设计,最后为张希夷量身定制了考古史。在考古学方面,张希夷有影响的论文并不多,可是他是国外名校的留学生,在同年龄教授中,有这资历的绝无仅有。
第一批博导的光辉,奠定了张希夷此后的显赫身份和地位。有时候,机会就这么来了,天上突然掉块大馅饼下来。历史系一号老先生不在了,二号三号四号老先生还在,二号老先生岁数太大,比一号老先生都大,身体也不太好,不能进入评定名单。三号老先生很有学问,毫无疑问比张希夷更有资格,更有学术地位,可惜“批林批孔”运动中,表现太过积极,跟“四人帮”走得太近,竟然给江青同志写过几封信,在学界名声极坏,就算是报上去,肯定也会被评委淘汰。毕竟“文革”结束不久,大家记忆犹新,这种事情是不太可原谅的。四号老先生的学问,与张希夷旗鼓相当,只比张希夷大一岁,他与当时的校长是儿女亲家,据说为避嫌,内部讨论时,校长投了张希夷一票。
都说张希夷最初是沾了年龄的光,最后也是这样。一开始,是因为年轻,顶替了二号老先生。三号老先生后来再评,已经是第二批,说是过70岁,不能再评,讨论了半天,连报上去的资格都不允许。四号老先生第二次报上去没评上,直到70岁退休前,第三批才赶上一个末班车。这以后,张希夷成了当仁不让的第一号人物,在这个位置上越坐越稳,他活得又长久,年龄越大,资格越老。刚评上博导,还会有人不服气,觉得名不副实,渐渐地,别人想不服气都不行,能称为老先生的,包括比张希夷年轻的,一个个都不在了,都走了,张希夷仍然还是很健康,精力充沛。
张左与小卞去见张希夷,他刚评上博导,刚在学校分配了新房子。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调整新居,进校不久,学校分过一个小套给他。原来在博物院分配的房子,腾出来让继女素素结婚。张左他们去的那天,吴姨正在为素素整理嫁妆,沙发上堆的都是新的绸被面。张希夷见张左带着一个女孩子来,有些诧异,问他有什么事。张左怔了怔,开门见山地问张希夷,能不能跟校长打个招呼,让他可以留在南京。
当时是在客厅谈话,张希夷没听明白,张左又说了一遍,张希夷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这怎么行,校长那么忙,有太多的事要做,才不会管你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分配。”
张左立刻哑口无言。
张希夷看了看吴姨,回过头来,对张左说:
“大学分配这种事情,应该服从组织安排。”
张左无话可说。
小卞也有些尴尬,没想到他们父子之间,会是这样的对话。而且张左傻乎乎的,也不介绍小卞是谁,这样一来,她傻傻地站在张左旁边,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还是吴姨解了围,问张左这位是不是他女朋友,问明白了以后,吴姨又主动与小卞敷衍,小卞也因此从尴尬中解脱出来。张希夷听说小卞是历史系的学生,脸上开始有了笑容,问她有没有听过自己的课。张希夷给本科生开的是选修课,小卞并没有选,不过她听过他的讲座。
胡乱地聊了几句,小卞解释说张左想留在南京,目的也是为了以后和将来,对家中的老人可以有所照顾。吴姨听了这话,顿时不乐意,冷笑着,说这个倒也用不着,用不着你们操心,我们呢,确实是年纪越来越大,不过我们的女儿素素很懂事,她会照顾我们,我们有她照顾就行了。吴姨说着,似笑非笑地看着张希夷,让他表态:
“老张,你说我说得对不对?”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