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8日,当美国机场里到处是打地铺的旅客时,华盛顿的政客们却罕见地释放出“乐观”信号。
一位护士对着镜头崩溃大喊“我们的国家正在崩溃!”,而参议院领袖却声称“我很乐观”。
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演戏?一场停摆如何撕裂了美国?
![]()
编辑:晚风
美国停摆39天:机场变难民营,护士崩溃哭喊
11月7日,全美取消了近千架次航班,延误的更是不计其数,机场候机厅里到处是打地铺的人。
行军床被摆成了临时的安置点,这场景让许多人联想起灾难片里的画面,只是这次的灾难是人祸。
一位55岁的护士希瑟,航班延误了整整3个小时,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
“我们的国家正在崩溃!”这句呐喊,道出了无数普通美国人此刻最真实的绝望与无助。
![]()
这股绝望的浪潮,早已超越了航站楼,淹没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成千上万的联邦雇员,已经一个多月没拿到工资了,一位在海关工作的员工说,现在只能靠刷信用卡过日子。
房贷都快还不上了,去超市买东西都得挑最便宜的打折菜,这种窘迫是政客们无法想象的。
![]()
还有的人,不得不兼职开网约车、送外卖,就为了凑点微薄的生活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更让人揪心的是,约4200万低收入人群赖以为生的食品补贴计划,资金正面临中断的威胁。
在部分州,食品券的福利已经过期,或者只能部分发放,超市里的救济站排起了长龙。
联邦员工的日子更难熬,他们被要求在没有薪水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堪称“义务劳动”。
![]()
就连医生都坐不住了,有个叫贝瑟的医生在福克斯新闻网上写文章,说华盛顿的政客们正在毁掉数百万人的生活。
他们将民众的基本需求当成了政治武器,这种骇人听闻的行为,正在撕裂美国的社会契约。
曾担任众议员的丘卡斯更是直接,说这次停摆证明了“美国从来不是穷人适宜居住的地方”。
![]()
政客的魔术:一场精心编织的“希望”骗局
就在民众深陷水生火热之时,华盛顿的空气里,却飘出了一丝诡异的“暖意”。
两党大佬们罕见地停止了相互攻击,取而代之的,是近乎心照不宣的“乐观”表态。
参议院的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率先吹响了号角,他对着镜头公开宣称“我很乐观”。
更让人意外的是,民主党的二号人物迪克·德宾,竟然罕见地附和道:“我也感觉到了。”
![]()
这在两党严重对立的背景下,几乎是一种奇景,但这真的意味着隧道尽头的光亮吗?
别急着开香槟,这场突如其来的“解冻”表演,更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政治剧。
它不是危机结束的预兆,而是一套复杂且脆弱的公关话术,试图给焦虑的公众喂上一颗定心丸。
这股所谓的“乐观”风潮,并非源于任何实质性的妥协,更像是一个由不同角色、不同叙事巧妙拼接而成的舆论产品。
![]()
参议员苏珊·柯林斯扮演了“内幕消息”的透露者,她适时地向外界证实,谈判确实取得了进展。
“这周感觉好多了”,为了增加可信度,她还补充了生动的细节,两党的工作人员整个周末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这些故事,让原本虚无缥缈的“希望”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营造出一种“大家都在努力,事情马上要成了”的积极氛围。
![]()
一个由三名共和党人和一名民主党人组成的跨党派小组,主动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这个方案既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又显得非常务实,建议将《平价医疗法案》的税收抵免延长两年,满足民主党的核心关切。
同时,为了回应共和党对开支的担忧,方案为较高收入的申领者设定了新的门槛。
![]()
这个B计划的存在,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解套的路径不止一条,总有一款适合大家。
就这样,通过高层同步的模糊喊话、幕后勤奋的细节补充、外围探索的替代路径,三层叙事叠加在一起。
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希望”堡垒便成功地被制造了出来,巧妙地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僵局本身,转移到了对“即将到来的好消息”的期待上。
![]()
停摆成常态:制度失灵下的美国政治死结
然而,这个精心搭建的“希望”堡垒,底基却是虚浮的,因为它刻意绕开了导致政府停摆的真正死结。
矛盾的核心,那个房间里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大象,是医疗保健问题,正如迪克·德宾一语道破的那样。
所有人都被“如何应对医疗保健成本”这个前提给“绑架”了,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两党之间深刻的意识形态鸿沟。
![]()
民主党坚持将政府拨款与延长医保补贴捆绑在一起,特别是《平价医疗法案》的税收抵免。
而共和党则对这种福利开支的规模和持续性抱有根深蒂固的怀疑,在这个根本性分歧上,双方都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
更有趣的是,那些释放乐观信号的政客,自己似乎也对这颗“定心丸”的药效没什么信心。
约翰·图恩在说完“我很乐观”后,立刻就给自己找补了一句,警告大家“别操之过急”。
![]()
苏珊·柯林斯同样也留了后路,她告诫称“这一切可能再次崩溃”,并明确表示双方至今仍未达成任何协议。
这些话就像是“乐观”宣言后面附带的免责声明,暴露了他们自己对前景的极度不自信。
更何况,这次僵局牵扯的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高达1.7万亿美元的可自由支配资金。
这笔钱约占美国年度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资金分配问题,其难度远非几句轻飘飘的乐观言论所能化解。
![]()
每一分钱的去向都关联着复杂的利益博弈,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理清,这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
回看历史,美国政府停摆并非个例,自1976年迄今,此类状况已累计发生22次。
这一频繁现象,无疑凸显出其体制运行过程中隐伏的诸多弊病,但这次不一样,它第一次闹出这么严重的后果。
说到底,还是制度本身有问题,美国欠缺预算自动拨款机制,当预算到期而新资金未就位时,政府就会陷入停摆。
![]()
这一状况充分凸显了其财政体系在资金衔接方面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毫无缓冲余地,亦无应急之策。
三权分立本来是为了互相制衡,可现在倒好,共识没了,总统、众议院、参议院就像三条胳膊互相掐脖子。
谁都不让谁,根本没法解决问题,历年预算案皆依赖临时拨款维系,恰似以胶带缠缚轮胎。
看似短期内尚可使用,实则隐患暗藏,随着时间推移,如同那不堪重负的轮胎,终究会爆胎出状况。
![]()
比钱更可怕的,是正在崩塌的信任
当华盛顿的政客们沉浸在自我感动的“乐观”表演中时,这个国家的普通民众,正在为这场僵局付出真实而惨痛的代价。
政治修辞的精致与民生现实的残酷,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被“绑架”的不仅仅是政策,更是千家万户的饭碗。
更严重的是,停摆还在引发连锁反应,政府信用评级面临下调风险,要是真下调了,政府借钱的成本就会上升。
![]()
国债利率也会跟着涨,最后整个金融市场都会受影响,那些靠政府拨款的科技公司,也都迎来一记重击。
零售行业也不好过,联邦员工没工资,低收入家庭的救济金没到位,大家都不敢花钱了,超市、商场的客流量明显减少。
有零售老板说,这一个多月的销售额降了快三成,再这样下去只能裁员了,这才是危机传导的真实路径。
![]()
说到底,这场停摆早晚会结束,大概率是两党各退一步,搞个短期临时拨款法案先把政府开起来。
至于根本问题,还是会拖到下次谈判再吵,毕竟民航业的损失太大,经济数据也越来越难看,再拖下去谁都扛不住。
但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停摆本身,而是党争这个“毒瘤”,它正在侵蚀这个国家的根基。
就像有美国民众感慨的“我们的国家正在崩溃”,这种崩溃不是经济上的瞬间崩塌,而是民众对政府信任的慢慢流失。
![]()
当政客把个人利益放在民众福祉之上,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被拖垮,稳定的政府才是经济的压舱石。
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政治博弈都不该拿民众的利益当筹码,希望这场停摆能给美国政客提个醒。
可从目前的情况看,大概率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
结语
一场停摆,照出的是政治话语的虚伪和制度机器的锈迹。
当政客把民生当筹码,失去的不只是政府的运转,更是民心。
除了实质性妥协,还有什么能挽救一个正在崩溃的信任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