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美国一定会介入,” 这句话出自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
令人费解的是,米尔斯海默在描述中美关系的同时也强调:中美两国可以避免“热战”,米尔斯海默究竟是如何判断的?中美两国如何避免“热战?”
![]()
米尔斯海默
大国竞争难避免,但战争可避免
米尔斯海默的核心判断来源于他提出的“攻势现实主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体系本质上是个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能够制衡所有国家行为的“世界政府”。
在这种结构下,大国之间的生存压力就变得极其强烈,每一个崛起的国家,都会试图在区域内建立主导地位,而现有的霸权国家则会本能地遏制挑战者,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这套逻辑用在中美身上,就变得非常直白: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然改变了力量的分布,美国必须作出回应。
![]()
中美
米尔斯海默指出,中国不会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富裕国家,它一定会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旦扩张到威胁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冲突就不可避免。
但他也承认,大国竞争并不一定导致热战,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就是典型,虽然矛盾激烈、局势紧张,但双方始终避免了直接军事冲突,原因很简单:核武器!
米尔斯海默一再强调,没有哪个理智的领导人会冒着核毁灭的风险去挑起一场全面战争,中美之间也一样,尽管存在深层结构性矛盾,但理性人会选择控制风险。
![]()
米尔斯海默
这让问题变得复杂,如果中美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但又不会直接打仗,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场竞争?是新冷战,还是一种“竞争性和平”?
米尔斯海默的回答是:这是一场延绵的博弈,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还有空间去管理它。
而对于中国的崛起,米尔斯海默则强调:美国会介入,但这种介入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现实制约。
一方面,美国正深陷多线困局,在欧洲,俄乌冲突拖住了大量资源,在中东,以巴冲突愈演愈烈,在国内,政治极化严重,经济结构性问题不断恶化。
![]()
美国暴乱
就在华盛顿频频表态“重返亚太”的同时,其国内却面临通胀高企、债务压顶、社会撕裂等多重压力,要在这种基础上维持全球霸权,注定吃力。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产业脱钩来限制中国发展,但效果并不如预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科技产业尤其表现突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技术等领域不断突破,显示出强大的系统韧性,即便面对美西方一连串限制,中国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
中国经济增长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反制策略也开始显效,稀土出口调控、对关键产业链进行安全审查、强化对美投资审查……这些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中国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会任由外部势力干预自身发展。
这背后是一种战略自信的增长,美国试图在全球构建“包围圈”,但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
东盟国家、日本、韩国、甚至欧盟内部都在为如何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而头疼,这说明,美国的遏制战略并非铁板一块,它有破绽,也有对手的反制空间。
![]()
美国暴乱
米尔斯海默清楚这一点,他警告说,如果华盛顿一味尝试用冷战思维应对中国崛起,很可能只会加剧误判。
因为今天的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深度绑定,决定了任何激进的对抗策略都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管控冲突是关键,竞争不能变成战争
尽管米尔斯海默坚持认为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调和,但他同时也强调,避免战争是现实的选择,这不是出于理想主义,而是出于理性与现实的双重考量。
![]()
米尔斯海默
首先是核威慑,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具备相互摧毁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方发动战争,都意味着不可承受的代价。
其次是沟通机制的建立,2025年10月,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的会晤就是一个信号。
双方不仅暂停了部分关税,还就军事热线、危机管控等问题达成初步共识,此后中美防长会谈也延续了这一势头,说明两国都意识到了“管控竞争”的重要性。
这些动作并不意味着矛盾消失,而是意味着双方都在寻找一种“下行通道”,防止局势螺旋式升级。
![]()
米尔斯海默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竞争不可避免,但误判可以避免,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彼此清楚对方的底线。”
他特别提到台湾问题,这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美国继续对台军售、政治接触频繁,中国则明确表态“绝不容忍台独”。
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但如果缺乏沟通机制,一次误判就可能引发冲突,因此,建立红线机制、避免擦枪走火,已成为当前外交的重点。
从这个角度看,米尔斯海默所谓的“介入”,并不一定是军事意义上的直接干预,更可能是一种政策上的对冲行为。
![]()
解放军
美国会继续在地区布局,但也必须学会接受中国的存在,这种博弈的结果,很可能是长期的“战略不信任”,而不是短期的军事对抗。
米尔斯海默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美关系的框架,但现实远比理论复杂,他自己也承认:“我希望自己错了,”这句话并非自我否定,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层警醒。
他的理论强调结构性压力,认为大国逃不开冲突命运,但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深度相互依赖的时代。
核武器、全球化、互联网、供应链,这些因素早已重塑了国际政治的基本逻辑,今天的大国竞争,不再是零和游戏,而是多层次的动态博弈。
![]()
米尔斯海默
我们看到,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并不理想,制裁没有让俄经济崩溃,反而反噬了欧洲。
以巴冲突更是让美国在中东的信誉一次次打折,这些经验都在提醒美国:强制干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回到问题的本源:中美之间会不会一战?从结构上看,可能性始终存在,从现实上看,战争不是必然。
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是一种警醒,而不是宿命,它提醒我们:大国竞争的压力真实存在,但决定战争与和平的,仍是人类的选择。
![]()
结语
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深水区,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但谁也不会轻言退让,米尔斯海默的话不是预言,而是一种提醒。
结构性矛盾确实存在,但它不必转化为热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理性与智慧,去建立规则、管理风险、避免误判。
这场竞争不会很快结束,也不会有简单的胜负,但一个现实是,和平的代价远远小于战争的代价,只要双方都还清楚这一点,中美之间的未来,依然可以在竞争中寻找共存的可能。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美专家: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 中美可能有限战争
中评社——中评关注:米尔斯海默的无可奈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