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人说,俄罗斯在乌克兰打得不顺,回头还得靠咱们,可那边又处处防着咱们,是不是“让中国心寒”了?另一帮人说,西方围堵得这么紧,贸易壁垒、技术封锁,咱们是不是又到“最危险的时候”了?
说实话,现在是2025年11月,你要问我什么最恐怖?
比西方围堵更恐怖的,是咱们看轻了自己的实力。
咱们总爱用老眼光看自己,老觉得家底薄、得抱团、得看人脸色。这种“心虚”,才是咱们最大的敌人。
咱先聊聊俄罗斯,那个让很多人“心寒”的话题。
不少人总有种错觉,觉得中俄是“铁哥们”,得同穿一条裤子。兄弟,醒醒,国家之间,从来都是利益说话。
你觉得现在才“心寒”?那是因为你没看清历史。
![]()
咱翻翻老黄历。1858年《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没了,东北的江陆通道直接被掐断。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又没了,连着海参崴这个不冻港。咱们的东北,彻底成了“内陆”。再加上1881年《伊犁条约》,又是7万多。前前后后150万平方公里,那可都是白纸黑字签出去的。
我知道,有人会说:“那是沙俄,是历史!”
好,那咱们看“新时代”。2019年普京访华,中俄关系提升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听着都挺好。
结果呢?合作的“天花板”,就是各自的“核心利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俄CR929宽体客机项目。
这项目2016年就签了,目标是对标波音787。中国管机身、总装,俄罗斯负责发动机、复合材料。多好的剧本?
可一开始就掰扯不清。俄罗斯死活要用自家的PD-35发动机。这发动机2017年才刚点火测试,到2020年还不成熟,更别提拿欧美的“适航认证”了。中国这边想的是什么?咱要的是能飞全球、能卖全球的国际标准产品,咱自己的CJ-2000更符合标准。
![]()
分歧就这么卡着。等到2022年乌克兰冲突一升级,俄罗斯被制裁,连零件都拿不到了。项目怎么办?
2023年8月,俄罗斯正式宣布“减少参与”,说白了,就是不跟你合伙当老板了,降级成“供应商”。
这叫“背叛”吗?
不,这叫“现实”。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是保住自家快垮掉的航空工业。中国的核心利益是抢占全球市场。利益一碰,立马“兄弟归兄弟,生意归生意”。
再看贸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023年,中俄贸易额冲到2401亿美元,2024年微增到2448亿。大家一片欢呼。
可最新的数据来了:今年(2025年)前9个月,中俄贸易额163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4%。
其中,中国出口降11.3%,进口降7.7%。
![]()
这说明啥?说明这种“能源换机械”的结构太脆弱了。俄罗斯除了油气煤炭,实在没多少咱们真正缺的东西。这种互补是“浅层互补”。咱们跟日本一年贸易额3000多亿,跟越南都比这高不少。
所以,别再幻想什么“俄罗斯老大哥”了。国家间的合作,就是搭伙过日子,能过就过,不能过就散。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那才叫“心寒”。
聊完俄罗斯,咱再看“西方围堵”。
这事确实狠。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这股妖风就没停过。
就在上个月,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连发61号和62号公告,加强了对境外稀土物项出口的管制。这一下,直接打在了对方的“七寸”上。
为啥?美国80%的稀土靠中国,欧盟更是高达98%。军工、高科技,离了稀土基本就得趴窝。
咱们这边刚一收紧(9月份稀土出口已经环比降了31%),特朗普那边(对,他又回来了)立马跳脚,回应是加征100%关税,11月就生效。
![]()
你看,这就是常态。一个大国崛起,必然要遭到全方位的“照顾”。指望对方笑脸相迎,那是天真。
但这事恐怖吗?
我倒觉得,这恰恰证明了咱们“有分量”。你要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人家都懒得看你一眼,更别提“围堵”了。
真正让我觉得恐怖的,是咱们自己的心态。
我们太习惯盯着外部了。一会儿担心俄罗斯“变心”,一会儿害怕美国“下黑手”。我们总在算计别人,却忘了盘点自己。
我们总觉得自己底子薄,必须依赖别人。别人一围堵,就觉得天要塌了;别人一示好,就觉得能靠一辈子。
这种“精神缺钙”,才是比西方围堵更要命的“围堵”。
咱们的实力,到底被自己看轻到了什么地步?
我给你讲两个2025年刚发生的、热乎的例子。
![]()
第一个,叫“系统护城河”。
大家可能听说过“安世半导体”(Nexperia)。这公司是荷兰的,做功率器件,在汽车电子领域很牛。2018到2020年,被咱们中国的“闻泰科技”100%收购了。
这几年,西方眼红得不行。2022年,英国先是搅黄了安世对英国本土一个晶圆厂的收购。
更狠的在后面。就在今年(2025年)9月30号,荷兰经济部突然援引《货物供应法》,下令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为期一年。理由是“治理缺失”。
说白了,这就是“明抢”,想把闻泰的控制权架空。
搁以前,咱们可能就只能抗议、谴责。
但这次,咱们在10月4G号,商务部直接“反制裁”——禁止安世在中国的子公司出口特定的零部件和子组件。
![]()
这下好玩了。荷兰那边接管工厂后,傻眼了。他们自产的产品,良率和性能“哗哗”往下掉。
为啥?
因为最关键、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封装塑形工艺”,是在中国手里优化的。这不是一张图纸、一个专利能学走的,这是咱们十几年优化出来的“系统护城河”。
荷兰人拿走了“品牌”,却发现造不出“产品”。
这就是实力。不是低端组装,而是深入骨髓的、别人拿不走、学不会的系统能力。
第二个,叫“硬核加速度”。
再说军工。咱们的福建舰,2022年6月下水的,对吧?
2024年5月,它才进行了第一次海试。当时多少外媒嘲讽,说电磁弹射不靠谱,说中国造不出舰载机。
现在是2025年11月。你知道福建舰什么状态吗?
它在今年9月份,已经完成了第九次海试!
![]()
电磁弹射稳得一塌糊涂。歼-15T、歼-35、空警-600,该弹的都弹了,该降的都降了。一年多的进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你再对比一下美国的“福特号”。全世界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服役这么多年,弹射器故障还天天上新闻,使用率都不确定。
咱们的航母像“下饺子”一样快,美国的船厂能力在肉眼可见地退化,修一艘航母拖个好几年。
这就是实力。在常规力量上,咱们已经有底气跟任何人掰掰手腕了。
回到开头。
咱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1.6%,超过美日德的总和,连续15年世界第一。504种主要工业品,大多数产量全球顶尖。
咱们手里还攥着稀土这张王牌。一架F-35就得用416公斤稀土。咱们之前暂停管制,那是为了谈判。现在收紧管制,那是咱们的“资源杠杆”。我们一动,对方的产业链就得“抖三抖”。
![]()
手里握着这么多王牌,我们到底在“心虚”什么?
俄罗斯让咱们“心寒”?不。国家间利益交换,本就如此,看清了就不“寒”了。
西方“围堵”恐怖?不。那是咱们崛起的“勋章”,不恐怖,只麻烦。
真正恐怖的,是咱们明明已经是“掀桌子”的实力,却还总惦记着“上桌吃饭”的规矩。
咱们的制造业是硬核,全产业链是王牌,高科技和军工在飞速追赶。
别再看轻自己了。我们自己,就是最大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