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学术生涯横跨中国、美国,他与众多世界顶尖物理学家有过密切的师承、合作或交集。杨振宁的学术启蒙始于中国,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师从对称原理的倡导者吴大猷和统计力学研究者王竹溪,两位物理导师对其后来的研究方向影响深远。
1945年赴美,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实验物理与理论物理结合理念的探索者恩里科·费米和“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后者对杨振宁的统计力学研究有重要启发,杨的博士论文由泰勒指导完成。杨振宁和李政道是科学界著名的搭档,两人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是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重要的突破之一。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指导一项物理实验,验证了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期间,杨振宁曾与主持研制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奥本海默共事,曾与已退休的爱因斯坦讨论统计力学。
徐志摩是知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留学和文学生涯中结识过多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包括英国文学家威尔斯,其代表作是《世界史纲》,徐志摩经陈源介绍结识威尔斯,两人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狄更生是英国作家,徐志摩在剑桥大学期间经其介绍进入英国皇家学院,狄更生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赞叹有加。
![]()
徐志摩在英期间曾与英国哲学家罗素相识。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泰戈尔 是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1924年访华时,徐志摩担任他的翻译,还与林徽因共同参与中印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文化史上的经典场景。曼殊斐儿是英国短篇小说家,徐志摩在英期间与其相识。中外交往活动扩展了徐志摩的文学视野,推动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发起人,14岁开始写诗,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比较文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和柏格森哲学的影响,1914年移居英国。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深受艾略特的影响,曾明确模仿艾略特的诗歌风,通过《新月》杂志促进艾略特诗歌在中国的传播。
生于1922年、卒于2025年的杨振宁和生于1897年、卒于1931年的徐志摩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是两位“睁眼看世界”的开拓者,杨振宁在海外结识了爱因斯坦和费米等物理大师,在理论物理学的成就堪比甚至高于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徐志摩在海外结识了狄更斯、哈代等文学大师,在诗歌创作的成就堪比甚至高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假如不是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那么以中英文写作的徐志摩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榜样的力量”有深刻而丰富的感染力,体现了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榜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灯塔,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榜样力量是一种社会动力,从中引出“榜样效应”或“示范效应”、“引领效应”词条,新哲学概念的“榜样效应”或“样板效应”类似于经济学概念的“头雁效应”、“火车头效应”。榜样力量有大有小,榜样或示范效应有强有弱,平民有平民效仿的平凡人物,伟人有伟大效仿的非凡人物,杨振宁在科学事业上以爱因斯坦和费米为榜样,徐志摩在文学事业上以拜伦和艾略特为样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