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收购突然黄了!美国一句话封杀,瑞士石油8年去俄化白忙活?
谁能想到,一桩牵扯全球能源格局的百亿收购案,会因为美国的一句话彻底泡汤?
瑞士巨头贡渥集团花了不少心思谈妥的卢克石油海外资产收购,11月6日突然宣布终止,理由是美国明确表态“永远不批”。
美方说贡渥和克里姆林宫关系近,可贡渥喊冤说早就和俄罗斯撇清关系了。
这到底是误会还是精心策划的打压?背后还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恩怨?
这场收购黄掉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财政部的一句指控:贡渥集团“与克里姆林宫存在密切关联”。
![]()
可这话听着有理,细究起来却满是疑问。
贡渥确实有俄罗斯背景,1997年由俄罗斯裔的季姆琴科和瑞典富豪托恩奎斯特共同创办。
但关键是,2014年克里米亚局势变化后,季姆琴科被美国制裁,贡渥就已经开始和俄罗斯“切割”了。
当年季姆琴科就把手里44%的股份卖给了合伙人,后来托恩奎斯特的持股比例涨到了88%,公司的运营和决策早就和俄罗斯没半点关系了。
为了彻底划清界限,贡渥在2016年还掏了10亿美元“分手费”,把欠季姆琴科的所有款项一次性结清,相当于公开宣告“桥归桥,路归路”。
![]()
这么多年来,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业务运营都公开透明,怎么到了美国这儿,还是“有罪推定”?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这次的制裁力度空前,不仅把卢克石油和它的34家子公司列入黑名单,还制裁了180多艘油轮和数百家相关企业,摆明了就是要断俄罗斯能源出口的路。
在这种背景下,贡渥的收购案注定是“撞在枪口上”,哪怕没有所谓的“关联”,美国恐怕也会找其他理由否决。
比起撤回收购的贡渥,卢克石油才是这场风波里的“冤大头”。
![]()
本来美国10月的新一轮制裁让它喘不过气,旗下所有50%以上控股的实体都被限制交易,没办法只能启动海外资产剥离计划,想靠卖资产换资金维持核心业务。
卢克石油的海外资产可不是小打小闹,遍布美国、中东、非洲等多个地区,其中最关键的要数欧洲的炼油厂。
在保加利亚,它旗下的布尔加斯炼油厂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炼油设施,每天能炼19万桶原油,承担着保加利亚三分之二以上的燃料供应,连航空燃料都全靠它。
一旦这家炼油厂因为制裁停摆,保加利亚不仅会面临加油难,还可能出现工厂停工、就业下滑的连锁反应。
有专家算过,保加利亚每天要消耗8000多吨燃料,要是炼油厂停了,得靠360多辆油罐车每天跨境运油才能满足需求,这根本不现实。
![]()
现在收购黄了,卢克石油的资产卖不出去,缓解制裁压力的计划泡汤,保加利亚的能源安全也跟着悬了起来,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场收购案的终止,最让人唏嘘的是:在地缘政治面前,再大的商业交易也可能沦为棋子。
贡渥集团明明已经做到了极致的“去俄罗斯化”,股权、运营、资金都和俄罗斯撇清了关系,却还是没能躲过美国的制裁大棒。
其实贡渥心里很清楚,就算反驳美方的指控“完全错误”,就算愿意公开澄清,也很难改变结果。
![]()
如果硬要推进收购,等待它的可能是长期的法律诉讼和运营限制,到时候损失只会更大。
所以权衡之下,撤回收购是无奈但现实的选择。
而美国这么做,本质上是想通过制裁削减俄罗斯的能源收入。
作为俄罗斯四大核心石油企业之一,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共同控制着俄60%的石油产量,美国就是想通过打压它的海外业务,卡住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可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也可能让国际能源市场陷入波动,毕竟俄罗斯是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国,制裁升级必然会影响油价,最终买单的可能是普通消费者。
这场百亿收购的闹剧,终究是地缘政治主导下的一场牺牲品。
美国的“有罪推定”让商业交易失去了公平性,贡渥的无奈退出让跨国合作蒙上阴影,卢克石油的困境和保加利亚的能源危机,更是让我们看到制裁带来的连锁反应。
到底是“维护安全”还是“霸权打压”?商业企业该如何在国际制裁的夹缝中生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靠制裁和封锁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更多无辜者受牵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