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第八届进博会的论坛现场,天马 G3.5 代全自动巨量转移产线的贯通消息,给 Micro-LED 产业投下了关键一子。这条实现核心材料国产化的产线,将玻璃基技术推向量产临界点 —— 当 40KK UPH 的巨量转移效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曾制约产业发展的良率瓶颈正在被实质性突破。
这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在 Micro-LED 封装路线的博弈中,MiP 技术虽凭借兼容现有产业链实现 4% 的市场渗透率,但天马押注的玻璃基路线正展现长期竞争力。其 TFT 基玻璃背板与 Micro-LED 像素的融合方案,不仅支持 P0.4 以下超微间距显示,更通过高透明、高亮度特性,将显示从 "屏幕" 形态解放为可与任何玻璃介质结合的交互界面,这正是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彭健锋所言 "显示与空间深度融合" 的技术具象。
![]()
![]()
![]()
![]()
产业链协同:破解产业化 "双杀难题"
成本与良率的双重制约,曾让 Micro-LED 长期停留在 "未来技术" 阶段。天马的破局之道藏在产业链的协同布局中:上海玻纳刻的投影曝光机以 350 纳米套刻精度实现成本可控,与天马的巨量转移技术形成设备端 "双突破",这种上下游联动恰好回应了 SID 主席严群 "全球产业链协作" 的呼吁。
从产业数据看,这种协同已初见成效。2025 年行业数据显示,Micro-LED 转移效率突破 99.9% 带动成本下降超 40%,而天马通过核心材料国产化进一步压缩了 BOM 成本。更关键的是,这种突破精准契合市场需求 —— 当车载显示面板采购额即将突破 30 亿美元,天马 8.07 英寸抬头显示的 10000nits 亮度、9.38 英寸屏 0.1%-24% 的透明度调节范围,正精准解决智能座舱在强光、复杂环境下的显示痛点,与小鹏汽车的合作落地绝非偶然。
场景革命:从技术参数到用户价值
现场展出的 5 款展品,实则勾勒出 Micro-LED 的落地路线图。7.05 英寸超窄边屏以 0.1mm 边框和 60% 透光率,重新定义商业展示的 "无界感";14.1 英寸隐形提词器则通过透明特性消解了设备与场景的隔阂,这与辰显光电纹理屏 "关机隐身" 的思路异曲同工。
这些创新背后是技术逻辑的转变:不再追求单一参数极致,而是转向场景适配能力。正如天马副总裁赵奇峰所言,Micro-LED 并非要替代 LCD 与 OLED,而是形成互补 —— 在车载、高端商显等对亮度、透明度要求苛刻的领域,玻璃基技术已构建起竞争壁垒。这种差异化路线,正是中国显示产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技术主权" 的缩影。
中国显示的 "破局密码"
天马的布局折射出中国 Micro-LED 产业的突围路径:以玻璃基等核心技术建立壁垒,用产业链协同破解成本难题,靠场景创新打开市场空间。当中国企业在全球 Micro-LED 专利申请中占比超 40%,当天马、京东方等企业形成技术矩阵,"中国长城" 的根基已从产能规模深化为技术生态。这场由透明显示开启的视觉革命,正在改写全球显示产业的竞争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