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近日在上海开幕。作为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本届进博会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参展。毕马威在进博会期间发布《2025跨国企业中国展望报告》,基于137家跨国企业调研的洞察,揭示了跨国企业在应对中国市场复杂竞争、深化本土化及推进数字化与人工智能(AI)应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战略转向与具体行动路线。
![]()
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当“数字消费”“绿色低碳”成为进博会热词,它们传递的不仅是产业风口,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跨国企业已不满足于将产品带入中国,更有信心将自身核心优势与中国在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健康民生等领域的长期目标相对接,实现真正的“同频共振”。毕马威本次在进博会推出本《报告》,深入阐述了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以及他们的未来期待。
尽管全球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多数跨国企业仍对中国市场保持信心。《报告》指出,超过半数受访企业对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并且这一比例在未来三至五年的展望中进一步上升至64%。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高于对全球经济的预期。在企业营收层面,对未来三到五年收入增长的信心明显增强,67%的跨国公司表示有适度的信心,这与中国近中期经济增长的相对乐观程度相匹配。
毕马威中国跨国企业渠道联合主管合伙人韩睿盛(Mark Harrison)表示,过去6个月,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动显著增加。这一增长主要由两大战略驱动:首先,“中国走向全球”——跨国公司正在收购电动汽车、医疗科技、生物技术、水务科技、先进材料和机器人等领域的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以利用其全球潜力和过剩产能。其次,“贴近消费者”——面对激烈的本地竞争和严峻的市场环境,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其分销商、代理商和代工制造商,实现纵向一体化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中国消费者。
《报告》显示,从行业来看,消费与零售业短期信心有待改善,但中长期预期更优;汽车行业受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加剧影响,信心趋于温和;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则因政策推动国产替代,企业信心有所影响。分地域看,北美企业对中国经济及自身业务增长最为乐观,尽管存在国际政治与贸易紧张因素。日本企业则相对保守,主要归因于本地化程度较低及面临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
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跨国公司计划在2025年维持或增加其在华投资,投资方式主要包括绿地投资、合并、收购或建立合资企业,以保持竞争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本地研发能力。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成为企业提升效能的关键路径。《报告》显示,超过90%的企业计划加大数字化投入,其中58%的企业已在运营中使用AI工具。
进博会的外溢效应不断释放,在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背后,跨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将永不停歇。从展台上的“参展商”,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共建者”,这是一条从“走进来”到“融进去”的必由之路。报告认为,对于跨国企业而言,这既是应对当前复杂挑战的根本之策,更是把握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战略机遇的长期选择。(经济日报记者 周明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