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大爷退休后对生活有了更多讲究,每天早上都习惯蒸上一屉热腾腾的大白馒头,再搭配点咸菜和豆浆,感觉别提多舒坦了。
每次体检前,老伴还特意提醒他注意清淡饮食,别吃油腻的。但是,让林大爷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很少碰油炸食品,偏爱清淡素食,血脂指数却依然居高不下。
拿着化验单去医院复查,医生看过后一声叹气:“馒头虽不是油腻之物,但吃多了,对血脂同样有压力,尤其是某些常见主食!”
![]()
林大爷一听大吃一惊,心想,“原来一直以为的‘主食安全论’并不靠谱?”那么,馒头和血脂到底有什么关系?
日常生活中哪些主食或食物会悄悄拖累我们的血管健康?医生总结了5类普遍被忽视的食物,很多人都踩过这些“隐形雷区”。
你是不是也习惯频繁吃这5种?现在还不晚,往下看,为自己的血管健康提前做个调整。馒头与血脂,到底存在哪些“隐形关联”?
很多人觉得馒头是非常健康、低脂肪的主食——但“低脂肪≠不升血脂”。
权威机构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多次指出,高碳水化合物主食(尤其是精制面粉制品)摄入过量,同样会影响血脂代谢。
原因在于:馒头主要成分是精制白面粉,其升糖指数(GI值)高达80左右,吃后会迅速提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胰岛素高水平,可促进脂肪合成,导致甘油三酯升高。
![]()
2019年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摄入精制谷物为主的人群,其高甘油三酯发生风险比全谷物摄入高出约28.7%。
长期主食结构过于单一,且以馒头、米饭为主,容易形成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逐步加速动脉硬化。
因此,看似“健康又简单”的馒头,其实并不适合天天大量食用,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血脂偏高或有心血管家族史的人群而言。
精制白馒头、白面包
类似的高精制主食,升糖快、营养密度低。2020年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的队列研究指出,每天摄入>200g白面主食的人,心血管病风险增加11.2%。
其中,馒头、白吐司等均属于高GI值食品,建议可以部分替换为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等低GI主食。
![]()
高糖糕点和甜饮料
精制糖分的大量摄入,会直接促进甘油三酯合成,加速肥胖和脂肪肝。比如一杯含糖饮料(500ml),糖含量可达45-60g。
上海交通大学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天≥2次甜点、含糖饮料的受试者,血脂异常发生率提升17.3%。
动物性高脂食品(如肥肉、奶油、黄油)
虽然不少人觉得“主食没问题,少油控肉就行”,但实际上动物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长期超量,同样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临床随访数据显示,每日超标摄入动物油脂50g以上者,4年后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非超标组的1.6倍。
![]()
油炸和膨化食品
油条、炸鸡、薯片等食品,常含有反式脂肪酸。这类脂肪酸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为“有害心血管健康”成分。高频摄入可造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加速血管硬化。
高盐腌制食物
腌菜、咸蛋、香肠等高盐食品不仅影响血压,还会间接造成血脂代谢紊乱。高盐可诱导体内炎症反应,促使血管内皮受损。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组在2021年度健康报告中指出,“高钠饮食者的血脂异常率比正常钠摄入组高出13.5%”。
适量主食,粗细搭配
白馒头、白米饭建议减少总量、适当替换。可三餐中一半用全谷物、杂豆类或者地瓜、燕麦替代。全谷物可提供丰富B族维生素、抗氧化物,有效延缓餐后血糖和甘油三酯上升。
![]()
增加优质蛋白
血脂异常建议每餐都含有优质蛋白(适量鱼、鸡胸肉、豆制品、低脂牛奶),有助于延缓血糖波动、增强饱腹感、“抑制脂肪合成”。
多吃蔬果和坚果
根茎和绿叶蔬菜中的纤维素、钾元素可降低脂肪吸收,每日至少400g新鲜蔬果已成为多项心血管预防指南的推荐量。小把核桃、巴旦木等不加盐坚果,有助于调节血脂水平,但也不宜超量。
减少加工食品与盐糖
控制调味品和零食摄入,能大大减少“隐形脂肪和糖分”。一些小细节,如喝白开水替代甜饮、凉拌菜控制油盐,都是既简单又有效的健康习惯。
养成稳定作息,保持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例如快走、广场舞、游泳等,有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甘油三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