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星巴克做了一件入华26年来最艰难的决定:
将其在中国市场全部8000家门店的运营控股权,交予一家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公司——博裕投资。
其目标,是将现在的8000家门店扩展到未来的20000家。
为什么要交给博裕呢?
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这个私募企业的管理层有哪些人,是什么背景。
简单一句话,这家投资过阿里和蒙牛的私募公司,可以为星巴克扫清很多“非市场性”的障碍,这也是星巴克作为外资企业的“刚需”。
![]()
这几年,中国的咖啡市场的增速和消费者可谓突飞猛进。
2025年10月22日,咖啡豆期货的价格来到了437美分/磅,突破了历史极值,近三年来的涨幅,比黄金还要高!
咖啡豆之所以狂涨,原因就是中国的需求越来越高。
早在2023年,中国咖啡消费量已成为全球第一,其中,上海就有9000家咖啡馆,数量居全球第一。
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 2800亿元,同比增长 21%,各种咖啡店如雨后春笋,咖啡主理人的段子在短视频上满天飞。
![]()
可惜,万家灯火,没有几盏是为星巴克而亮的。
市场数据显示,中国的现磨咖啡市场,9.9-16元平价市场才是主流,占比达58%。
而星巴克中国平均客单价是36元,也就是说,现在的增量大多是平价咖啡,也就是库迪、瑞幸这种,能把价格干到9.9,8.8,甚至是3.8还能跑腿送上门的。
低价就是硬道理,也正是如此,星巴克虽然门店数量也在增加,但和友商的速度比,是完全不能看。
其市占率,也从巅峰时期的60%降到了14%,被瑞幸、库迪这些后来者远远超过。
怎么办?
很难办,因为星巴克的卖咖啡的路子,和这两家企业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
后者讲究的是极致的便宜,方便,所以他们的店基本就是一个柜台,几个店员,咖啡做好就被拿走。
而星巴克却非常强调“第三空间”,在商场的核心位置布局,精装修、大空间,成本租金不菲。
原因是他们更希望能把咖啡做成一种文化,一种场景消费。
所引以为豪的,也是其“伙伴文化”和独特的价值观:
给到员工更多的工资,更多的假期,给到用户更好的咖啡空间体验,确保顾客的咖啡豆是高品质的。
而这,都需要成本。
那么,星巴克能不能降低这些成本?
豆子,差不多就行,空间,几张塑料凳子就行,员工的工资待遇、加班时间,向友商看齐呢?
02
星巴克让出60%的控股权,意味着星巴克未来的走向,就是博裕说了算。
而博裕提出的目标是冲击20000家门店。
这比星巴克中国入华26年来的数字要翻上一倍多。
当然,如果让星巴克变得不那么星巴克,这件事是很有可能完成的。
一方面,博裕有钱,还有非常好的G端关系,拓展店面,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星巴克中国可以转变策略,对标瑞幸、库迪,在广大县域城市开小店,开专做外卖的店。
敌可往,吾亦可往。
![]()
而且一旦这样做,星巴克很快就能抢回市场份额,原因很简单:
请对象/客户/领导喝一杯星巴克,要比请他们喝库迪,瑞幸有面子多了,至少,这是能请的出手的。
而私募股权的资本,又天然追求数据和回报率,我相信被收购后的星巴克,会做出过去很多年不敢尝试的事,积极向友商对标。
9.9的套餐,上!优惠卷,送!外卖时间,给他来个7*24小时,卷起来!
你先别管这咖啡里面加不加科技,就说能不能9.9送上门吧?
但这恰恰是我不希望看到的。
成本的优化,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福利和培训投入,以及咖啡的品质,从而动摇服务的根基和咖啡市场的良好生态。
去年六月,上海咖啡品牌Manner连续两天曝出三起店员和顾客的冲突事件:
店员在高强度的压力(一个人管一个店,早上7:00至晚上10:00,迟到、事假扣全勤奖1000元)和低水平的工资(实习员工工资4000左右,正式工5000左右)的双重折磨下,选择了把咖啡粉直接泼向顾客。
事后,很多接受采访的瑞幸和库迪咖啡师都表示理解,因为“压力太大了”。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他们背负着几乎无法完成的绩效指标,但收入仍然下降,咖啡师们已无力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顾客的一句催单、一个差评都可能演变为一场冲突。
![]()
中国已经有太多能卷会卷的企业了,我不希望星巴克中国也成为这样企业。
因为今天的中国的餐饮行业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降价没生意,降价没活路”。
大规模补贴的低价产品,很快会让企业陷入入不敷出,转盈为亏的窘境,除非……用科技和狠货,再加压榨员工。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正常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落到不正常的人头上,就是一盘大棋。
这盘大棋,谁爱下谁下,但我不想星巴克也去下。
03
我对星巴克是有好感的,原因倒不是因为爱喝他们家的咖啡,而是我上个月在云南调研产业的时候,发现星巴克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商业生态的事。
今年,云南咖啡豆得到了高层的一句鼓励:“云南咖啡是代表中国的”。
云南咖啡怎么就代表了中国呢?
其实在十多年前,云南咖啡豆只是国际市场上的“廉价原料”,在咖啡交易市场,一直被国外咖啡企业轻视,他们觉得云南的咖啡豆品质不好、不稳定。
因为云南的很多农民起初都是凭感觉种植,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
2012年,星巴克云南种植者支持中心负责人的佟亚伦来云南搞加工厂,向农民收豆子、加工豆子都很困难。
看上去一车接一车的豆子,浩浩荡荡,但豆子的质量却不敢恭维,很多咖农喜欢好坏豆子掺在一起卖。
佟亚伦知道,这样的豆子拿到国际市场去,根本拿不出手,所以星巴克那时候的豆子,基本都在国际市场买,然后运到中国加工。
怎么能让农民种出好豆子,给到好豆子?佟亚伦提出了一个办法——“优质优价”。
只要是符合星巴克标准的好豆子,佟亚伦愿意出超出市场价的钱来收购当地农民的货,但如果检测不合格,不达标,对不起,一颗也不要。
![]()
对新鲜咖啡豆的加工,佟亚伦也设计了一整质检流程。
每个检测程序的表格都不一样,等收上来统计的时候,他会把所有表格汇在一起看,这样哪个表格的数据有猫腻就很容易暴露出来。
比如豆子的蛀虫率和霉菌率,这两者数据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前面高,后面却过低,那就是数据统计上有造假。
“所有数据都是有关联性的,如果员工要想骗我的话,他们得必须得是大伙连合起来一块儿骗我。”
“数据准确不准确不是数据在骗你,是操纵数据的人在骗你。”
![]()
他的这套方法推行后,过去云南咖啡行业“好坏同价”的局面被打破了,当地咖农对种咖啡这件事,逐步有了认知上的变化。
与此同时,星巴克也在普洱设立了亚太区首个种植者支持中心,对当地的咖农免费提供从育苗、种植到加工全程的帮扶,目前已经组织了41000余人次的培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星巴克始终坚持以高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收购云南的高品质咖啡豆,并对精品豆给予额外奖励。
重金之下,才有质量。
咖农蔡晴开对我讲述,18年前,他还是一名专跑长途的卡车司机,常常一天要开上百公里,感到困了,就泡上一杯速溶咖啡提神。
![]()
2012年,当他得知云南有一家叫星巴克的公司建立了“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不仅免费为咖农提供种植帮助,还会给品质好的咖啡豆开出更高的收购价格,蔡晴开就主动申请参加。
为了提升咖啡豆的品质,蔡晴开几乎不使用农药,最终他的咖啡豆入选了“臻选”,在星巴克门店高调展出。
2024年,蔡晴开自己咖啡庄园来到了200亩的规模,收益达到了一个可观的数字,因为多了份在农场采摘咖啡豆的工作,周边的农民每年也能多挣1万多元。
![]()
04
一个产业的爆发,往往是个体的造富效应形成了规模。
蔡晴开的成功,让身边的很多农民看到了新的可能,他们在农闲之余也开始尝试种植好的咖啡,学着研究怎么种出更好的豆子,甚至掀起了谁能入臻选的“攀比”风气。
今天普洱,咖啡产业已经是拉祜族、佤族等咖啡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很多山上的闲置土地也因此得到了开发利用。
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14万吨,农业产值45亿元以上。
相比于3年前,这个数据增长了3倍。
![]()
当云南的咖啡豆有了品质上的跃迁,它的曝光度,也出现了变化:
现在的云南咖啡豆,已经不是十几年前,很多“主理人”看不上样子,相反,它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越卖越高。
在国内,瑞幸、MANNER也都把“云南咖啡豆”作为明星产品。
很多少数民族的乡村咖农,都通过咖啡实现了“带着娃、挣着钱、养着家”的朴素心愿。
![]()
良好的商业生态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
产业端,不断向上突破;
消费端,人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产品;
生态端:每个伙伴都能赚到钱,而不是只有资本巨头赚钱。
但要维护这个生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企业久久为功,恪守商业道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低劣的内卷,终究会伤害所有人,餐饮行业市场,不应该再有卷王。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