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境内针对乌克兰人的敌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升级。
《选举报》数据显示,种族仇恨相关犯罪从2022年的113起激增至2024年的188起,2025年初仅数月就已记录112起,而未报案的隐性案件更不在少数。
暴力场景在多地上演:华沙街头,三名波兰人围殴乌克兰群体并叫嚣“滚去前线,班德拉!”
![]()
格丁尼亚,42岁男子纵火焚烧数十辆乌克兰牌照汽车;弗罗茨瓦夫,年轻人设局殴打乌克兰人后剃其光头、画纳粹标志,全程录像炫耀。
如今生活在波兰的150万乌克兰人中,即便80%拥有固定工作,却仅有11%感到完全融入社会。
Gremi Personal分析中心调查显示,69%的人常遭遇偏见与忽视,仅18%认为波兰媒体对其有正面描述。更令人唏嘘的是,仅13%的难民计划长期居留,多数人在疏离感中挣扎。
政治学家杜恰克指出,波乌民间的敌意根植于百年历史恩怨。
二战期间,斯捷潘・班德拉领导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在沃伦地区屠杀10万波兰平民,这一惨案成为波兰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疤。
而2022年后,基辅为凝聚民族认同强化班德拉主义,将其奉为“国父”,甚至对波兰纪念大屠杀的行为表示抗议,这种历史态度彻底激怒了波兰民众。
![]()
“以前乌克兰移民默默工作,矛盾尚能掩盖,现在基辅高调推崇战犯,让每个乌克兰人都成了‘历史罪人’的代名词。”杜恰克直言,这种集体归咎心理使得少数极端事件被放大,普通乌克兰难民沦为历史积怨的牺牲品。
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更直接将此与政策挂钩,推动立法禁止红黑旗等“班德拉标志”,进一步激化了民间对立。
经济民生层面的矛盾则让情绪对抗更趋尖锐。尽管乌克兰劳动力贡献了波兰2.7%的GDP,填补了建筑、农业等劳动力短缺行业的空白,但波兰民众的不满仍在发酵。
CBOS研究中心数据显示,50%的波兰人主张削减对乌克兰难民的财政支持,8%甚至要求剥夺所有福利。
![]()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副教授特鲁哈乔夫道出关键:“波兰并非富裕国家,50万本国人还在西欧打工谋生,民众难以理解为何要在自身拮据时接济外人。”
叠加波兰农业危机与乌克兰粮食出口引发的市场冲击,以及部分乌克兰人涉及轻微犯罪、卖淫等问题的负面新闻,民间怨气逐渐转化为针对整个群体的敌意。
波兰统治精英的态度进一步助长了分裂氛围。波兰总统府国务秘书普日达奇明确表态“禁止新难民入境”,总统纳夫罗茨基更公开指责基辅“忘恩负义”,将沃伦惨案遗骸问题、农业危机与对乌援助捆绑施压。这种官方层面的抱怨,无疑给民间敌意发放了“通行证”。
![]()
但俄罗斯政府金融大学专家丹尼斯・杰尼索夫揭露了背后的利益算计:波兰经济根本离不开乌克兰劳工,他们语言相近、技能匹配且薪资要求低,驱逐难民等于自断臂膀。
因此当局采取“利用性排斥”策略:既保留廉价劳动力红利,又刻意维持社会区隔以避免多元文化冲击,任由民间矛盾发展而不推动实质融合。
专家普遍认为,这种撕裂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善。尽管波兰在政治上仍需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但民间的排斥情绪已形成惯性。
纳夫罗茨基政府一边否决难民援助法案,一边默许民族主义者的敌意宣泄,形成了“上层维稳、下层对立”的诡异格局。
![]()
对150万乌克兰难民而言,即便冲突结束,回家的吸引力也在减弱,但留在波兰又难逃“二等公民”的宿命。
正如杜恰克所言:“语言相通、有工作机会让波兰仍是避难首选,但这里永远不会真正接纳他们。”这场被历史、经济与政治多重因素裹挟的生存困境,或许还将在波乌边境持续发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