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在成熟制程领域的突破有目共睹,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陆续进入国内晶圆厂产线,推动整体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但熟悉行业的人都清楚,这种替代更多集中在28nm及以上的成熟环节,在14nm以下先进制程所需的核心设备上,我们仍未摆脱对外依赖,光刻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不过今年三季度的进口数据,透露出中国芯片产业转型的新信号,不再是单纯追求设备数量的填补,而是转向了高端设备的精准突破。
![]()
根据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中国前道半导体设备进口金额达10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8%,环比更是激增33.1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设备数量的变化,光刻机进口145台,同比下降10.49%,但平均单价却翻了一倍,达到1916万美元,这种量减价增的反差,正是产业向高端迈进的直接佐证。
作为全球高端光刻机的核心供应商,荷兰ASML的进口情况极具代表性,三季度我国从其进口光刻机50台,同比数量下滑26.47%,但平均单价飙升至5338万美元,环比上涨63.51%,而同期进口的58台步进式光刻机,同样呈现数量下降、单价上涨14%的趋势。
![]()
有行业人士拆解过这种价格变化的本质,成熟制程光刻机只会随技术迭代不断降价,绝不会逆势涨价,单价翻倍的核心原因是采购型号的升级,更多能支持先进制程的高端设备取代了传统型号。
这种变化并非光刻机独有,而是覆盖了多个设备品类,在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关键领域,同样出现进口数量减少但均价上升的现象。
这背后是中国晶圆制造产能结构的深刻调整,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中,国产设备已实现规模化替代。
中微公司的刻蚀机、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市占率已超40%,自然无需再大量进口同类国外设备。
![]()
而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扩产需求,催生了对高端设备的迫切需求,这类设备技术壁垒高,目前仍高度依赖进口,且单价远高于成熟设备。
从产业逻辑看,这种转向是中国芯片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侧重解决有无问题,通过成熟制程实现产能快速扩张。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AI计算等高端需求拉动下,我们必须攻克先进制程的好不好问题。
而先进制程的突破,离不开高端设备的支撑,仅EUV光刻机就需要5000多家供应商协同配套。
其反射镜表面粗糙度需控制在0.1nm以内,光学系统精度达万亿分之一秒级别,这样的技术复杂度决定了短期仍需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端化转向与国产替代并不矛盾,反而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成熟制程用国产设备夯实产能基础,先进制程用进口设备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反向推动国产高端设备的研发。
![]()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熟制程设备国产化率约30%,而先进制程设备虽不足5%,但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这种梯度发展的模式更为稳健。
从三季度的设备进口数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数字变化,更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战略转型。
量减价增的背后,是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清醒选择,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高端设备的进口只是过渡,核心技术终究要靠自主突破。
未来若能持续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研发动力,破解高端设备的技术壁垒,中国芯片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场设备领域的攻守转换,考验的不仅是短期的采购策略,更是长期的技术耐心与产业定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