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上,我们看到了整齐排列的三款舰载机,歼-35、歼-15T和空警-600,作为我国首艘弹射型航母的舰载机,它们在设计上有很多的特点和创新点,战鹰解码,接下来就来关注这三款舰载机。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在我身边的这个就是我国第一型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空警-600,它是航母编队的“千里眼”,同时也是“司令部”。它的成功研制也标志着我国海军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
航空工业一飞院院长耿延升:为了满足达到它的作战使命,它这个飞机设计也是很有特点。首先它是要在舰上能够运作,也就是说在舰上能够起降。舰上运作它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它相对于传统的陆基的运输类飞机来说,它舰上起降的话,它的结构强度比较大,能够扛得住舰面的弹射起飞、着舰拦阻,相应的大的过载。
我们的起落架系统,特别是前起和主起,前起做得比较粗壮,主要是为了舰面的弹射起飞,弹射过载比较大。主起是着舰的时候垂向的下沉力比较大,冲击载荷,包括拦阻载荷比较大,做得比较粗壮一些。
![]()
我们还有着舰用的尾钩,拦阻挂锁的尾钩。这个尾钩做得也比较小巧,做了一个Y型的小尾钩,钩的几何尺寸相对短小一点,主要也是因为我们这个整个的机身离舰面的高度相对战斗机来说矮一些,所以我们在满足舰面的挂锁几何约束的情况下,保证可靠安全的挂锁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做得小巧一点。
![]()
我们看到它有一个大大的圆盘,实际上它是一个预警天线的天线罩,这个圆盘跟机身和机翼这样的大部件相比,显得比例比较大,因为主要是我们要达到比较大的探测距离,这么一个大的圆盘在这个小吨位的飞机上面已经做到了极限。
![]()
另外一个外形上的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垂尾,传统的飞机一般是单垂尾或者是双垂尾,空警-600就做了四个垂尾。为了保证舰上起降灵活的操纵能力和机动性,它要有很强的这个尾翼的操纵能力,尾翼的翼面要做得大一些,所以就基于舰面的机库的高度的限制,我们把这个做成了四个垂尾。
记者:我们看包括歼-15T、歼-35,它的折叠是类似于胳膊向上仰,这个折叠完全不一样。
![]()
航空工业一飞院专业副总师 郭祥:对,歼-15T、歼-35,包括F-18,国外的一些飞机,他们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构型,这样一个折叠,就垂直向上折叠,我们飞机就像跳舞一样,因为是这样折叠就跟舞蹈一样,扇形的折叠。
歼-15T 这个“T”意义非凡
除了空警-600之外,在福建舰的三款舰载机中,还有一款名字中带字母的战机,就是歼-15T,它是歼-15飞机最新改进型,具有弹射功能、作战半径大等特点,具备更强的制空作战能力和对海突击作战能力。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今天大家看的是歼15-T。这个T字意义非凡,它代表着中国舰载机进入了弹射起飞的一个新的时代。
![]()
航空工业沈阳所工程师 艾志强:从外观上来看,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弹射装置上,因为歼-15T飞机它是我们国家第一款支持我们弹射的海军型的飞机。
记者:从滑跃到弹射,这不仅仅是一个起飞方式的改变,更是中国舰载机战斗力形成的一个质的飞跃。
![]()
航空工业沈阳所工程师 艾志强:通过弹射杆与航母上的弹射装置进行一个连接,当飞机起飞的时候快速地提升飞机的速度,然后达到飞机短距起飞的一个能力。
![]()
航母上的甲板空间其实是非常紧张的,所以为了节省咱们航母上空间,我们的海军飞机一般都会设计机翼折叠的模式,其实在这里就是一个机翼的折叠机构,它在航母上的时候整个机翼会翻上去。
![]()
在这里,在两个发动机中间。一般来讲我们在海军的战斗机的尾部一般都会放上拦阻钩,它主要是在飞机着舰的时候挂上在航母上设置的拦阻索,来帮助飞机能够在短距离的条件下快速地让飞机停下来,也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飞行的课目。
首款隐身舰载机——歼-35
除了空警-600和歼-15T之外,在福建舰上,还有一款具备隐身性能的舰载机,它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隐身舰载机歼-35,它有哪些颠覆性技术?这些设计如何重塑未来空战规则?我们去它的诞生地航空工业沈飞的机库一探究竟。
总台央视记者 李宁:这是一架正在生产中的歼-35,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新一代的隐身舰载战斗机,它采用一体化设计,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是一款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主要是以制空作战为主,兼顾对面作战。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聪:歼-35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身,隐身的歼-35在设计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追求刚才讲信息节点,它第一个就是要讲低可探测性,就是说我尽量隐身,尽量不被对手提前发现。我实现我先看到你,我先打你,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的话战场上不就有优势了。
![]()
孙聪介绍,相比于另一款舰载机歼-15来说,歼-35采用了高集成的设计,尽管体积变小,但信息化程度更高。
记者:感觉比歼-15要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聪:感觉的是对的,但它的装机密度非常高,就是综合化的水平也比较高,它毕竟是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飞机,所以说在使用上歼-35更注重的是进攻性制空都用它。
从“歼-15”到“歼-35” 罗阳精神的蓝天接力
2009年,歼-15T的“前辈”歼-15首飞成功;2012年,歼-15在辽宁舰实现着舰,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舰载机起降技术的国家之一。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如今,他的精神正由一支支“罗阳青年突击队”接续传承。
这支由35岁以下青年组成的“罗阳青年突击队”队伍,专攻科研生产中的“急、难、险、重、新”任务,目前,累计参与人次超过40万,覆盖研发、制造、试飞等多个领域。
在航空工业沈飞,负责飞机装配的孙志强师傅就是突击队的一员。他入职那年,正是歼-15首飞成功的时候。
![]()
航空工业沈飞总装厂装配工 孙志强:大学生这种毕业还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就是说知道它是战斗机,就是特别兴奋,我们作为一名航空人就觉得这份工作特别特别自豪。
![]()
孙志强一开始觉得加入罗阳突击队是一种荣誉,时间长了,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他们自主研发了多种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像“倾角仪”这种小巧的工具,替代老式机械卡尺测量角度,更准也更方便。用3D打印技术验证工装件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加快了生产速度。
在每一个问题解决中,锻炼自我、成就自我,这是罗阳突击队所有队员的共同追求。
![]()
为了减少重量,飞机在制造过程中,很多零件都很薄,这种“薄壁件”的加工,对精度要求极高。在罗阳青年突击队里,王刚团队就对这个难点进行了攻关。
![]()
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铣工 王刚:薄壁结构它在加工的时候容易振动,容易产生变形,所以加工过程的精度控制非常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工作时也是开展了攻关,可以加工成纸一样薄,我们还能够稳定确保它的一个加工精度,实现以最好的质量拿出我们这个最好的产品。
![]()
如今,车间里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了数控加工,效率比以前大幅度提升,技术在提升,但罗阳精神始终未变。
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铣工 王刚:对事业的这种执着追求,对工作的这种忘我的态度,是我们所有的青年人非常值得学习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航空事业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我们航空强国的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