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 作者 金笛1933 年,德国飞行员沃尔特·卡斯特纳驾驶飞机飞至贺兰山东麓,向下俯瞰时,几座规则排列的圆锥形土堆群,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敏锐地抓起了莱卡相机,“咔嚓咔嚓” ,用7张照片将这块已经被遗忘了千年的王陵记录下来。
降落后,卡斯特纳向当地牧民询问这些土堆的来历,牧民只是随口说:“这是昊王坟。”卡斯特尔在笔记本上记下:“贺兰山前未知墓葬群,可能属匈奴时期。”7张照片成了西夏王陵考古的起点。
1972 年起,中国考古队来到贺兰山脚下,通过残碑和文献考证,逐步确认这些土堆为西夏帝陵。2025年7月,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党项内迁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创立的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古羌族党项受到挤压,向唐境迁移。唐太宗秉持 “华夷一家”,包容四海,使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臣服。唐朝将党项纳入版图,赐李姓,并赋予“夏州节度使”职务,管辖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乌审旗白城子一带,这也是后来党项族以“夏”为国名的一个缘由。
党项族在唐朝安史之乱、黄巢之乱期间,均有参与勤王戡乱之功,获得银、夏、绥、宥四州统治权,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党项以“善马劲羊”闻名,马匹不仅是重要军事装备,也是与中原贸易的主要商品。党项在灵州、河套等地开垦农田,修复秦渠、汉渠等水利设施,“岁收粮三十万石”。
党项控制丝绸之路东段,青白盐、毛纺织品、瓷器等手工业产品远销中原与西域。
“青天子”李元昊
![]()
左:宋太祖赵匡胤 右:西夏尊者及其随员像复原线描图
右图为黑水城出土的一幅人物绘画,众人簇拥中央一位身材伟岸的尊者,尊者右王者风范,戴形似东坡巾的金冠,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间束革带,两旁有武将和后妃,后有侍者。研究认为中间的尊者就是李元昊,他的服饰与宋太祖相似。
在党项数代人努力下,1038年,李元昊(1003年~1048年)建立西夏政权,以“大夏”为国号。这是历史上第三个以夏为国名的邦国(夏商周的夏、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李元昊尊华夏正统,自称“青天子”,与宋朝皇帝的“黄天子”相对。他采取灵活外交策略,既接受辽朝册封,又通过军事行动迫使北宋承认其独立地位。
![]()
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 宁夏博物馆藏
李元昊对外称“大夏”、对内称“大白高国”。“大白高国”的西夏文为“邦泥定国”(转写为Bon-ni-tiän-ku),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教授指出,西夏文“白”字(Bon)在《番汉合时掌中珠》等文献中明确对应汉语“白”,且与党项族的神圣意象直接关联。例如,西夏文《圣立义海》记载:“白者,万物之精,众色之本”,将白色视为宇宙本源的象征。
虽然从唐朝时代开始内迁,但西夏始终以黄河源头的巴颜喀拉山为“天地之脐”,西夏文献《夏圣根赞歌》开篇记载:“黄河青父,白河之母,吾族生于雪山之麓”。西夏文献《天盛律令》更将巴颜喀拉山列为“圣山禁地”,禁止随意采伐捕猎。
李元昊称帝时 “衣白窄衫,毡冠红里”,以白色服饰宣示政权的纯洁性与独立性,刻意区别于中原王朝的黄色礼制。
党项人在祭祀、节庆等场合普遍穿着白色服饰,如《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白马者,国之祥瑞;白羊者,民之衣食”,将白色符号嵌入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西夏陵出土白色琉璃瓦占比超70%(他色仅30%),彰显王室尚白。
![]()
西夏礼乐 榆林窟10窟
![]()
石雕文臣头像、榆林窟29窟西夏武官像
“诸法合体”
西夏最主要的法典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简称《天盛律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刊行的王朝法典。该法典由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西夏第五位皇帝)主持修订,成书于天盛年间(1149~1169),共 20 卷、150 门、1460 条,约 20 万字,内容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军事、经济等领域,其律令条文的格式、形式深受唐宋律书的影响,堪称 “诸法合体” 的综合性法律大典。
![]()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法典直接借鉴《唐律疏议》与《宋刑统》,确立“十恶”“八议”“五刑”等基本框架。例如,“十恶”之首的“谋反”“谋大逆”被列为重罪,刑罚严苛程度与中原无异。但西夏并未完全照搬,而是对部分条文进行本土化改造:如将“不孝” 罪列为重罪, 其严苛程度远超中原法典。法典将儒家伦理嵌入法律实践。例如,要求监狱对犯人进行《孝经》教育,将“忠孝一体”理念贯穿司法过程;审判官在断案时,可援引儒家经典作为裁判依据。
西夏法律史专家史金波等人的研究指出,法令体现了西夏“尚法崇儒、尊佛重教” 的理念。故意焚烧、毁损佛像者,按情节轻重可处 死刑(绞刑)或长期徒刑(如6~12年苦役)。《唐律疏议》中 “盗毁佛像” 仅处流刑,而西夏则提升至死刑。
![]()
瑬金拾得铜造像 宁夏博物馆藏
西夏铁器 独步天下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宋朝与西夏边界任职,他在《梦溪笔谈》中谈到:“青堂羌(指青海一带的吐蕃部落,此处代指西夏)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 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
![]()
铁臼、铁杵 宁夏博物馆藏
西夏时期的锻铁技术中有两项发明独步天下。其中之一便是熔锻淬火技术,将铁制品加热至红热状态,经过打造后迅速放入凉水中进行冷却,随后再加热进行回火处理。通过这一反复的过程,铁制品得以实现钢化。厚度缩减66%后仍保持韧性。如“瘊子甲”表面凸起纹路可分散冲击动能,实验显示能抵御70米外强弩射击。
二是鼓风技术。在古代,人们使用皮囊作为鼓风工具,通过压下皮囊,风便能鼓入炉膛,但这种鼓风方式是间歇性的,只有压下时才能鼓风,皮囊蓬起时则无法鼓风,导致炉膛温度不够,铁无法融化。
在甘肃安西榆林窟的壁画中,有一幅《西夏锻铁图》,显示西夏已采用竖式风箱进行冶铁。竖式风箱作为一种活塞式推拉大风箱,其优点在于无论推拉均可送风,使得炉膛内的火焰始终旺盛,最高可达1300度,堪称古代冶金和锻铁领域的重要突破。
![]()
榆林窟第3窟 《锻铁图》
![]()
西夏铁剑
宋朝上至皇帝群臣,下至文人学士皆以佩带西夏宝剑为荣,宋人评其“天下第一”,与契丹鞍、高丽秘色并称。据《宋史·王伦传》记载,一次危急情形,王伦乘机上前自荐能平定骚乱,钦宗随即解下所佩的夏国宝剑赐予他,以示信任与重托。
北宋苏轼曾获赠夏国剑,并邀晁补之作诗赞美,晁补之所作之诗为:“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错愕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试人一缕立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剑脊透着寒光, 挥舞有如蛟龙,若有对手胆敢碰触一丝剑气,立刻就会被吓得魂飞魄散。
雪山神鸟
妙音鸟,梵语称“迦陵频伽”,源自古印度神话,最初为“雪山神鸟”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为人首鸟身。妙音鸟展翅欲飞,神态昂扬。
![]()
红陶迦陵频伽 3号陵出土 西夏陵博物馆藏
西夏妙音鸟是中国建筑史上唯一以神鸟形象作为屋脊构件“垂兽”的实例,安装于屋顶垂脊或戗脊最前端。有铜铃悬挂于角梁之下,风摇铃响,“丁零零......”,妙音鸟振翅欲飞,有“妙音宣流”之意。
![]()
![]()
绿釉迦陵频伽 3号陵出土 西夏陵博物馆藏
妙音鸟,头戴宝冠,面容丰润,眉眼细长,带有西夏党项族的容貌特征(如宽额、高颧骨),神态静谧慈悲,翅膀常饰有西夏特色的卷草纹或火焰纹,宝冠嵌入绿松石,是游牧民族所崇尚的宝石。
![]()
绿釉套兽 3号陵出土 西夏陵博物馆藏
![]()
绿釉摩羯 3号陵出土 西夏陵博物馆藏
扁壶:躺倒的皮囊
草原上的皮囊是挎在马背上的。随着定居筑宅,西夏烧造出的“皮囊”也平躺了下来。
![]()
黑釉剔花四系扁壸 宁夏博物馆藏
扁壶,其扁圆腹、双系耳的设计直接脱胎于皮囊壶,腹部中央的圈足便于在马背上平稳放置,边缘的堆刺纹逼真模仿皮条缝制痕迹。装饰花纹以缠枝牡丹、折枝莲花等植物纹为主,不同于中原的纤巧细美,西夏牡丹的花瓣肥厚如毡,花枝缠绕如绳索,柔美中饱含着苍劲厚重。
西夏工匠在继承磁州窑系剔刻技法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独创:首先在胎体上施透明白化妆土,再罩以黑釉或褐釉,待釉层半干后,用刀剔除纹饰部分的黑釉层,露出下方的白色化妆土,使纹饰与底色形成强烈反差,白色牡丹宛如从暗夜中绽放。
![]()
瓷蒺藜 宁夏博物馆藏 抛撒于路面,形成路障,防御敌军
西夏文:复活的“天书”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授命大臣野利仁荣,仿借汉字造字方法创制西夏文,约六千字,斜笔较多,一般四角饱满,字体匀称,基本上没有 5 画以下的字,20 画以上的字也很少,西夏文字的笔画多在 10 画上下。
![]()
西夏文残碑 宁夏博物馆藏
西夏文参照了汉字的“六书”理论,先创造偏旁部首,再合成新字,其中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最多。每一西夏字对应党项语的一个音节,无多音字现象。党项语无声调,文字不体现声调变化。
西夏以这种复杂的文字,翻译了《论语》《孟子》《孝经》等,还编纂了西夏语的字典、辞书和蒙学著作。西夏文现存文献超50万字。书体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形式。
西夏文于1036 年创制,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西夏灭亡后,仍在一些地区存活了大约三个世纪,直到十六世纪才逐渐成为“死文字”,其使用流传至少有460多年。
“死文字”在20世纪初,因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黑水城的发现重见天日,在佛塔里封存七百年的文献,让一个消逝了近千年的文明突然“复活”。而同时代的契丹文、女真文却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
毁墓,而非盗墓
西夏王朝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年)帝王陵墓群,现存9座帝陵及250余座陪葬墓,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南麓,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陵墓群在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融合了汉族皇家陵寝制度,中轴对称,有序布局。西夏陵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
西夏陵
目前,西夏三号陵地面遗址和六号陵是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两座西夏王陵。
1970年代考古调查发现,3号陵园地面遗址规模最大,被考证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陵,出土了迦陵频伽(妙音鸟)塑像、瓦当等大量建筑构件。3号陵地宫尚未发掘。
1973 年发掘的6号陵,核心椁室被洗劫一空。甬道内人骨零乱不全且无完整葬具,经鉴定为墓主人遗骸。其姿态显示被拖拽时的痕迹,与党项族“墓门封闭后不再开启”的丧葬习俗完全相悖。
![]()
金鞍饰件 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
荔枝纹金牌饰 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
花瓣型镂孔饰件 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
雕龙栏柱 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
灰陶鸱吻 6号陵出土 西夏陵博物馆藏
1226年,蒙古发动灭夏总攻,成吉思汗亲征,西夏以弱小之躯,抵抗强大的蒙古,在黑水城之战、灵州之战顽强抵抗,夏将阿沙敢不在贺兰山重创蒙古前锋。
1227年初,蒙古围攻兴庆府(今银川),成吉思汗驻军六盘山,病逝于1227年8月25日。据《元史·太祖本纪》,成吉思汗临终前留下:“西夏主降,疾已剧矣,若殄灭无遗”。此时,西夏几乎消耗殆尽,蒙古军队荡平兴庆府。
6号陵被拖出的遗骸,地面陵区的献殿、碑亭、石碑铭文,全被销毁,疑为蒙古毁陵的痕迹。民间流传“西夏王陵早被蒙古人掏空”的说法(《宁夏府志》)。
西夏陵申遗时,强调其“未被现代工程扰动的原始状态”是核心价值之一。若开启地宫,即使采用最小干预技术,也可能破坏遗址的真实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要求“保持遗址的历史沧桑感和完整性”。
【观展攻略】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作为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首场西夏文明专题展览,本次展览携103件(套)西夏文化遗产亮相,其中共有33件(套)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荔枝纹金牌饰、彩绘泥塑佛头像、石雕力士支座等,涵盖瓷器、金银器、碑刻、雕塑、建筑残件等多种类型。
地点:北京首都博物馆M展厅
展览时间:2025年12月14日结束
交通:1号线地铁木樨地站C1出口向东200米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