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老井,养活了回、汉、满、傣等多族乡亲,这就是我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站在村部存放老物件的展厅,宁夏贺兰县京星农牧场京宁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忠指尖摩挲着手机里珍藏的老照片,眼中满是感慨。从昔日荒凉的黄河滩涂到如今多元共融的幸福家园,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三代”与网格员徐强一道,用“发展见证者”与“基层实践者”的双重视角,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共荣发展的生动画卷,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
冯建忠的爷爷和父母,是1955年从北京出发的移民大军中的一员。“坐了三天三夜的交通工具,才到了现在的这片黄河滩。”冯建忠回忆道,1959年到1960年又陆陆续续有浙江湖州、河南周口的知青来到这里。初来乍到的知青们,面对陌生的土地和迥异的生活习惯,手足无措。而当地的回族村民,毫无保留地伸出援手,教他们耕地、播种、饲养牲畜,手把手地传递着生存的技能。在冯建忠的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莫过于村里那口老井。“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本地村民、知青移民,还有家里的牛羊,都靠当时的一口井取水。”他笑着说,夏天天热,大家排队打水,你帮我提桶,我帮你牵羊,不分彼此。“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民族团结,只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井水要一起喝,日子要一起过。”记忆中的老井,成了冯建忠心中民族团结最质朴的注脚。
![]()
京星农牧场刚成立时,条件非常艰苦,土地贫瘠、设施简陋。在政府的关怀下,移民知青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开垦荒地、改良土壤。知青们文化水平高,接收新鲜事物快,率先尝试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回族村民的农耕经验与知青的创新思维碰撞融合,到90年代,京星农牧场已成为全县农业技术最先进的村落之一。“没有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就没有当时的发展。”冯建忠的话语里,满是对这段奋斗岁月的敬意。
![]()
1996年,冯建忠正式参加工作,成为移民村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二十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村子从“破破烂烂”到“整洁靓丽”的蝶变,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低矮的土房换成了明亮的砖瓦房,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净绿美”,以前的老井也变成现在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现在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冯建忠欣慰地说,如今村里的回、汉、满各族群众,依旧保持着守望相助的传统,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主动上门帮忙;谁家遇到困难,邻里乡亲齐心协力解决。回、汉、满、傣族的传统节日,成了全村共同的节日,大家相互走访、送上祝福,每一次节日的相聚,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她尊重我的生活习惯,我也主动了解回族习俗。”网格员徐强说起二十载的婚姻,脸上满是幸福。这位北京移民与浙江移民的后代,娶了贺兰本地的回族姑娘,生活中的文化差异,早已化作彼此理解的纽带,两人虽然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把小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如今,他们的儿子正在读高二,明年就要参加高考,“希望孩子以后能考上好大学,回来建设家乡,继续守护这份民族团结的幸福。”
![]()
在京宁村,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早已融入烟火日常中代代相传。从老井边的携手取水到田间地头的同心耕耘,从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到世代相传的文化交融,京宁村的各族群众用六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说到未来,冯建忠和徐强充满期待。
“民族团结是我们村发展的根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冯建忠表示,接下来,村里将筹建京宁村忆展中心,用老物件与文字资料记录下这段移民融合的岁月;开设“老年人饭桌”,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让各族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设立“大学生补助”,鼓励村里的各族学子努力学习,学成归来建设家乡;推出“老人夕阳保”,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保障,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底气,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民生保障的沃土上绽放得更加鲜艳。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图文资料由贺兰县委宣传部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