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外滩大会“AI如何真正改变银行”论坛上,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描绘了一幅AI银行的未来图景——通过“360度感知用户、1对1专家服务、0延时实时交互”的“新310服务”重构小微金融体验。这一宣言背后,是这家由蚂蚁集团发起的民营银行十年间从“阿里小贷”成长为服务6800万小微商家的行业巨头,却也面临资产规模被微众银行甩开、2024年首次年度利润负增长、2025年营收承压的多重挑战。当AI成为银行竞争的新赛道,网商银行能否凭借技术革新实现弯道超车?其与“一哥”微众银行的差距又能否被填补?这场关乎技术、规模与盈利的博弈,正牵动着民营银行行业的神经。
![]()
AI银行蓝图:从“310”到“新310”的十年进化论
时间拨回十年前,网商银行以“3分钟申请、1分钟放款、0人工干预”的“310”小微贷款模式横空出世,迅速占领市场。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大数据风控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让小微企业主无需跑银行、交材料,仅凭手机操作即可获得贷款。据网商银行披露,截至2025年9月,其已服务6800万小微商家,覆盖全国超3000个县域,成为民营银行中服务小微企业最多的机构之一。
“310模式”的成功,本质是解决了小微金融“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传统银行因成本高、风险大不愿做的小微贷款,被网商银行用技术手段变成了“可规模化、可盈利”的生意。但十年过去,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竞争加剧,单纯依靠“快”已不足以建立壁垒;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需求从“能贷到款”升级为“贷得明白、用得舒心”,对服务的个性化、交互性提出更高要求。
正是在此背景下,金晓龙提出了“新310服务”的构想:通过AI技术实现360度用户画像,精准识别不同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资金需求甚至情绪状态;通过智能客服提供1对1的专家级服务,从单纯的“放贷”转向“陪伴式”金融顾问;最终实现0延时的实时交互,让用户感觉不到“机器”的存在,而是与一位懂业务、懂需求的“真人”对话。这一升级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需要重构银行的服务逻辑——从“流程驱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从“事后风控”转向“全程陪伴”。
然而,“新310服务”仍处于探索初期。网商银行的技术团队正在测试如何通过多维度数据(如经营流水、社交行为、甚至供应链数据)构建更立体的用户画像,如何让AI客服在复杂场景下(如贷款谈判、风险预警)表现出足够的“专业度”与“共情力”,以及如何平衡实时交互的系统负载与成本。金晓龙坦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突破多个技术瓶颈,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的精准度、风险预测的实时性、系统算力的扩展性等。
值得注意的是,网商银行的AI探索并非孤例。在民营银行领域,微众银行早已推出“微粒贷”“微业贷”等产品,并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风控与精准营销;招商银行等传统银行也在加速推进“数字员工”“智能投顾”等应用。AI正在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维度,而网商银行的选择是“All in AI”——将其作为未来十年战略的核心。
规模与盈利的双重挑战:追赶“一哥”路上的荆棘
尽管网商银行在AI领域描绘了宏伟蓝图,但其当前面临的规模与盈利挑战不容忽视。与微众银行相比,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差距正在拉大。截至2025年9月30日,网商银行资产总额为5214.58亿元,较年初增长10.7%,终于突破5000亿元规模;而微众银行总资产已突破7000亿元。2022年至2024年,两家银行总资产规模差别分别为327亿元、834亿元、1807亿元,差距逐年扩大。
资产规模的差距直接反映在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差异上。2024年,网商银行出现成立以来首次年度利润负增长,净利润31.66亿元,同比下滑24.66%。步入2025年,营收压力依然存在——1-9月实现营业收入151.26亿元,同比下降1.05%;净利润29.43亿元,虽较去年同期增长30.22%,但主要得益于信用减值损失减少10.7亿元(从88.04亿元降至77.34亿元),而非主营业务增长。
利息净收入的下滑更凸显了盈利结构的隐忧。2025年前三季度,网商银行利息净收入114.04亿元,同比减少2.51亿元。这与贷款增长压力直接相关——截至三季度末,发放贷款和垫款为3123.65亿元,较上年末仅增加139.11亿元,而今年前两个季度贷款规模还处于缩减状态。贷款增长乏力,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减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网商银行在获客与风控之间的平衡难题——既要扩大规模,又要控制不良率。
为了应对盈利压力,网商银行正在压缩营业支出。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支出119.47亿元,同比下降7.9%。其中,业务及管理费40.72亿元,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信用减值损失则减少10.7亿元。这种“节流”策略虽能短期提升利润,但长期来看,银行的发展仍需依赖“开源”——通过创新产品、拓展客群、提升服务附加值来实现收入增长。
金晓龙执掌网商银行以来,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但与微众银行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微众银行凭借“微粒贷”等消费金融产品的爆发式增长,迅速积累起庞大的用户基数与资产规模;而网商银行因聚焦小微企业贷款,用户规模虽大,但单户贷款金额低、风险成本高,导致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如何平衡“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成为网商银行必须回答的命题。
站在十年发展的新起点上,网商银行的AI银行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若能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新310服务”的规模化落地,或许能开辟一条差异化的竞争路径;但若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或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其追赶微众银行的步伐可能会更加艰难。这场关于技术、规模与盈利的博弈,仍在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