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2024年12月26日的一缕微光就将成都上空的晴空划成了一道灰色的魅影。一架无尾战机悄然现身,它的外形和“锐化过的银杏叶”极为相似,旁边还有歼-20S伴飞着。就这么短短几秒的视频画面,一下子就在全球军事论坛里炸开了锅。随沈阳的那一款六代机相约而飞的不仅仅是沈阳的那一款六代机,它的“同行”也已经在沈阳上空的另一处悄悄的展开了试飞的工作,让外媒一时间惊呼:“中国可能一天之内试飞了两款六代机!”
![]()
无尾设计:隐身与飞控的终极平衡
这架神秘战机最震撼的特征是彻底取消了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整体呈三角翼布局,机身光滑得如同外星科技。军事专家解释,尾翼一直是雷达反射的主要来源,去掉它能将阻力降低10%、结构重量减轻5%,但代价是飞行稳定性成了世界级难题。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尝试无尾设计,却因飞控技术不成熟屡屡失败,连B-2轰炸机也曾因操控问题坠毁。而中国战机敢在成都市区上空公开伴飞试飞,说明我们的飞控软件已能靠人工智能实时修正飞行姿态,这项技术绝对走在全球前列。
更让军迷沸腾的是,成都出现的战机疑似采用三发动机设计——机腹两侧各一个进气道,机背还有一个超音速进气口。这种布局在航空史上罕见,却能实现“亚音速单发省油、超音速三发加力”的智能动力分配,理论上可实现2马赫超巡。网友戏称这是“动力暴力美学”,对比美国NGAD项目因成本失控被迫暂停,中国似乎用实实在在的试飞重新定义了六代机标准。
![]()
六代机争议:技术验证机还是定型装备?
尽管外形科幻,这款战机是否真能称为“六代机”仍存争议。《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分析,国际对六代机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只能从“更优隐身、更强信息战能力、有人/无人切换”等方向推测。从流出的影像看,新战机机体明显大于歼-20,主起落架采用双轮设计,暗示着超大内埋弹舱和长航程潜力,可能兼顾轰炸机与战斗机的双重角色。
但也有专家谨慎提醒,无尾设计未必是六代机的唯一答案。它或是中国在“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思路下,对多种技术路线的同步探索。卫星照片显示,成飞(歼-36)和沈飞(歼-50)的两款原型机已前往西北沙漠基地,展开极端环境测试。这种“双线并进”的研发模式,恰恰证明中国航空工业已从追跑者变为领跑者。
![]()
全球竞赛:中美欧日陷入截然不同的节奏
近日中国的无尾战机的试飞成功,不仅让自家人喜出望外,也让西方的军事势力都纷纷表明了对其的关注甚至焦虑。
近来美军的NGAD高超音速战机的单机成本已接近3亿美元的神话被打破,随后海军的F/A-XX战机的预算也先后遭到了90%的砍削,而欧洲的FCAS战机也早已沦为法德西三国的“扯皮项目”了,日英意的GCAP也至今为止只能够在模型的亮相中得以了点小的名气。
中国不仅同时对两款原型机展开了研发推进工作,而且在变循环发动机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从中科院公布的实测数据来看,国产发动机的油耗下降了37.5%,推力则提升了47%,在关键指标上已经超越了美国的XA。
![]()
值得玩味的是,美军一度嘴硬称“B-21轰炸机才是首款六代机”,却挡不住全球军事网站将中国战机编号暂定为“歼-36”。当特朗普政府为军费争吵时,中国无尾战机已带着高超音速导弹的想象图,被外媒分析为“可覆盖夏威夷的远程打击平台”。
一架没有尾巴的战机,掀起的何止是技术革命?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国航空竞赛中谁在务实前行、谁在纸上谈兵。无论最终定型为何种型号,这片划过成都上空的“银杏叶”,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