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说到历史上著名的宦官,或许能想到明朝刘瑾和王振为代表的“四大奸宦”,或许能想到唐朝中后期频频废立皇帝,掌握朝廷大权的仇士良、王守澄等“禁军大将”,或许能想到借着《三国演义》出名的东汉十常侍。
有一个宦官,名气要比上面那些人小很多,但权势和杀权贵杀皇帝的“战绩”则完全不逊色,且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得以封王的宦官,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宗爱。
北魏拓跋焘少年即位,吞并胡夏、仇池、北燕和北凉,大败柔然,镇压关中盖吴起义,时隔五十年,将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陷入分裂的北方再次统一。
![]()
450年,拓跋焘大败北伐的刘宋大军,让刘宋的北伐“元嘉草草”,而北魏大军顺势南下,达成了饮马长江的历史性成就。拓跋焘志得意满,在451年正月举办盛大的宴会,封赏朝中众臣,其中宗爱以宦官的身份,居然一跃被封为秦郡公,颇为让人注目。
史书上没有记录宗爱的出身,只是说他早年犯罪,被阉后送进宫中,做了打杂的小厮。他在宫中摸爬滚打多年,靠着能说善道和伶俐肯干,一点点上位,混到了皇帝身边。拓跋焘看宗爱做事周到,交代给宗爱的事情,都能办的妥妥当当且非常合皇帝的心思,便对宗爱十分器重,以至于没有什么显赫功劳的情况下,居然将宗爱与诸多功臣并列,加封为郡公。
仗着皇帝的宠信,宗爱“行多非法”,这就引起了太子拓跋晃的不满。拓跋焘出征时,拓跋晃负责监国,他将宗爱的行为都看在眼里,多次当面训斥宗爱。拓跋晃东宫的两个亲信仇尼道盛和任平,也跟宗爱频频争执,关系很差。
担心拓跋晃找拓跋焘告状,宗爱先下手为强,在拓跋焘南征的期间,罗织罪状倒打一耙,说仇尼道盛和任平等人有诸多不法之事,还暗地里计划让太子篡位,博取富贵。拓跋焘勃然大怒,也没有认真调查,就传令回京城,将仇尼道盛和任平拖到大街上,斩首示众。东宫的其他官员,大多数也被牵连进去,掉了脑袋。
身边的亲信突然间就几乎被杀光,拓跋晃又是愤怒,又是惧怕,心神极为不安,没多久就病死了。拓跋晃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考虑到他年纪轻轻,死的十分突然,连等拓跋焘回朝当面辩解都没有来得及,或许是宗爱在其中搞了一点小动作,加速了太子的死亡。
听说儿子暴毙,拓跋焘有些后悔,他常常怀念跟儿子的父子情谊,借酒浇愁。
换成宗爱忐忑不安了,万一哪天拓跋焘深究太子暴毙的原因,查出来仇尼道盛等人都是被宗爱冤枉的,那宗爱不就是导致太子死亡的头号罪人?
而且宗爱常年跟随拓跋焘,早已发现拓跋焘统一北方后,性情变化,喜怒无常,连跟随他多年,堪称北魏头号功臣的崔浩,都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诛杀其全族。崔浩这等功劳和根基都保不住性命,宗爱一个宦官,要是被拓跋焘知道他犯下的大罪,岂不是死定了?
思前想后,为了保住自家小命,宗爱决定搏一把!
宗爱跟着拓跋焘出门打猎,他刻意给皇帝奉上了大量的美酒,拓跋焘大喝了一顿后,沉沉睡去。宗爱见皇帝睡死,就纠集手下党羽,闯入皇帝的大帐,杀死了拓跋焘!
可怜拓跋焘一生征南逐北,统一了北方,“聪明雄断,威灵杰立”,是南北朝时期数得着的一代雄主,年仅四十五岁,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在睡梦中死于宦官之手。
![]()
杀死拓跋焘后,宗爱对外说皇帝暴毙,或许是宗爱把事情做的非常“周到”,或许是没有人想到宗爱这么有胆量,或许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北魏朝堂上下,竟然没有人要追究拓跋焘的真正死因,堂堂皇帝暴毙的大事,轻轻的被揭了过去。
朝中说了算的三名重臣,尚书左仆射兰延、吴兴公和疋、太原公薛提商量了一番,决定秘不发丧,先选出即位的新君。和疋和兰延认为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年幼,国家需要长君,打算册立拓跋焘第三子拓跋翰做新君,但薛提则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拓跋濬是嫡亲的皇孙,从法理上就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三名重臣吵来吵去,争执不下,和疋和兰延就开始搞小动作,他们私下派人,将拓跋翰召入皇宫,找了间隐秘的小房间等着,准备找机会强行推举拓跋翰即位。
杀了皇帝后,宗爱慌张了一阵子,发现没人追究,就暂且松了口气,转而派人探查新君的情况,当他看到三名重臣推举的两名继承人人选后,又开始慌了。拓跋濬不必说,其老爹拓跋晃是宗爱害死的,拓跋濬一旦掌权,肯定会要宗爱的脑袋给老爹祭奠。而拓跋翰跟宗爱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一旦做了皇帝,很可能用宗爱的小命来展示权威震慑朝堂。
左右都是死路一条,宗爱决定自己杀出一条活路。他先是将跟自己关系好的拓跋焘第六子,拓跋余秘密的接入皇宫,再假传皇后的命令,亲自出宫跑了一圈,召兰延三人入宫觐见。
兰延三人认为宗爱地位低贱,对他完全没有怀疑,大摇大摆的入了宫。
然后,就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故事。宗爱在皇宫里面埋伏了三十多个亲信宦官,等兰延三人进了宫,就把宫门一关,三十多人一拥而上,乱刀杀死了兰延三人。他们又搜出来拓跋翰,也是一刀了却性命。
杀光了竞争对手,宗爱拥立拓跋余为新皇帝,北魏朝堂上没有出现什么反对的声音,拓跋余顺利即位。宗爱以拥立的大功,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中秘书,晋爵冯翊王。宗爱基本上就是把能想到的,各个方面的最高的官职都拿给了自己,再加上王爵,古往今来的宦官,没有哪个活着的时候,官职能超过宗爱的。
身居太师高位,总管三省内政,掌管皇家安全,指挥全国兵马,等于是集中了政权和军权,宗爱的权势甚至超过了皇帝,他“坐召公卿,权恣日甚”,朝廷内外都畏惧和忌惮他,认为他跟当年的赵高一样危险。
赵高干了啥?不就是扶持秦二世登基,然后执掌天下大权,最后见势不妙杀了秦二世意图换取富贵么?
拓跋余也担心宗爱走上赵高“前辈”的老路,想要增加一些自己的安全感,就琢磨着要削减宗爱的权力。
宗爱察觉到了拓跋余的心思,他对此很是愤怒——我让你做了皇帝,你居然不甘心当傀儡?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趁着拓跋余出宫,到郊外的东庙祭祀的机会,指使手下宦官秘密杀死了拓跋余。这时,距离拓跋余当皇帝,仅仅过了七个月。也就是说,不到一年的时间,宗爱先后杀死了两位皇帝!
![]()
宗爱弑杀拓跋余,除了动手的几名宦官,只有亲信刘尼知道内情,刘尼劝说宗爱拥立拓跋濬做新皇帝,名正言顺,能压制朝堂的意见。宗爱瞪着眼睛反问:“你这厮是不是傻了?拓跋濬怎么可能忘记我跟他父亲拓跋晃之间的过节?”刘尼问道:“那您打算立谁当皇帝?”宗爱说:“待我回宫后,选择一位贤能的亲王即位。”
都做了杀皇帝这般捅破天的大事,居然没有规划下一步?刘尼顿时认为宗爱难成大事,回头就将拓跋余被杀的事情,告知了殿中尚书源贺,源贺又找到了南部尚书陆丽。
源贺是南凉的宗室后裔,跟随拓跋焘后屡立战功,被封为征西将军、殿中尚书,是军中有威望的宿将。陆丽则是出身于北魏建国基础的“鲜卑八族”之一的六孤氏,在鲜卑族内部拥有相当的势力。他们一个代表了军方,一个代表了鲜卑内部,加上刘尼,三人商量一番后,决定反抗宗爱。
三个人兵分两路,刘尼和陆丽找到拓跋濬,就在京城之外的行宫中拥立他为新君,源贺则直奔禁军,以新君的名义收拢人心和兵权。随后,陆丽把拓跋濬抱到马上,疾驰入京诏告朝堂,刘尼则飞奔回东庙,大喊着:“宗爱弑杀拓跋余,大逆不道,如今皇孙拓跋濬已然登基,新君下旨,侍卫全部回宫听命!”跟在刘尼身后的,还有源贺收拢起来的部分禁军,在禁军的逼迫下,宗爱的反抗都付诸流水,侍卫们乖乖的放下兵器投降,禁军一拥而上,将宗爱和他的党羽全部拿下,捉回京城。
拓跋濬在皇宫正式登基,第一件事就是下诏诛杀宗爱,宗爱被“具五刑,夷灭三族”。虽然死得很惨,但短短两年时间,宗爱间接害死一个太子,直接杀死两个皇帝,一个皇位继承人,在朝堂呼风唤雨,其跋扈嚣张和疯狂,哪怕是在历史上心理多少都有点问题的宦官群体中,都极为罕见。
因为北魏刚统一没多长时间,皇位频频更换,使得北魏皇帝的威望大失,拓跋濬即位后,各地谋反叛乱不断,数年时间,北魏境内动荡不安。拓跋濬对南方推行和平政策,对内休养生息,复兴佛教,兴建云冈石窟,安定人心,对北方亲自出征大破柔然,将几乎就要“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北魏稳定下来,“养威布德,怀缉中外”,是北魏能够长期统治北方的关键皇帝之一。
而让北魏转危为安的大功臣之一刘尼,真正过上了躺在功劳簿上”的好日子,他升任尚书左仆射,晋封为东安郡王,又出任定州刺史,再入朝任侍中,历任数职,他做官清廉,却不怎么管事情,经常喝醉酒,办事的日子不多。拓跋濬和继任的拓跋弘都念在刘尼有大功,多加敬重,没有什么责难。哪怕是大军出征时,刘尼昏醉不行,军容混乱,拓跋弘也只是免了刘尼的官职,仍保留了他的爵位和待遇。刘尼协助杀死宗爱后,安安稳稳的活了将近二十年,在家中病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