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一出来,几乎是街头巷尾都在嚷嚷“柿子要趁软吃”。软的香甜,硬的脆爽,干的耐放,糖心的又有嚼劲。不管哪种,总有人把它捧成秋冬里的“压轴水果”。
有人担心它含糖高,也有人觉得它吃多了容易“胃结石”,可偏偏医生又说,它其实对身体挺友好,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如果吃得得当,它在某些方面反而能发挥作用。说它能立大功,不是开玩笑,是有营养学和临床观察做支撑。
![]()
糖尿病患者对水果往往是又想吃又怕吃,而柿子被很多人误解成“升糖王”,其实这说法不太全面。每100克柿子含糖量大概在13克左右,虽然不算低,但升糖指数却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在于柿子中的鞣酸和可溶性膳食纤维。这些成分能延缓胃排空速度,减慢葡萄糖在小肠中的吸收,让餐后血糖上升更平稳。
有一项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小样本饮食干预研究发现,在控制总摄入量的前提下,柿子作为碳水来源并未引起血糖剧烈波动,甚至能起到部分血糖缓冲作用。医生不建议无节制摄入,但也不否认其在饮食计划中可以有一席之地。
![]()
关于血脂,很多人更关心胆固醇、甘油三酯这些指标。柿子中的膳食纤维尤其是果胶,对调节血脂有一定帮助。果胶进入肠道后能与胆汁酸结合,减少脂肪的吸收,同时还可促进胆固醇的排出,间接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有研究指出,每日摄入6克以上的可溶性纤维,低密度脂蛋白可下降5%到10%。而柿子中正好富含这种类型的纤维,还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对动脉壁的保护也有加分。对于那些甘油三酯偏高、胆固醇临界的人群,适量吃点柿子,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的饮食方式。
![]()
讲到肠道,很多人吃完柿子怕“结石”,其实问题不是出在柿子本身,而是吃的方式不对。空腹吃、吃太多、搭配高蛋白食物,比如螃蟹、虾、牛奶,很容易和鞣酸形成结块。可如果在饭后吃适量,情况就大不相同。
柿子含有一定比例的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排便困难的老年人群,调理得当反而有助于肠道功能改善。
而且柿子还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它的果胶和天然糖类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提供底物。这些在不少肠道研究中都有数据支持,有实证才更有说服力。
![]()
很多慢性病的底层诱因之一就是慢性炎症反应。特别是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病看似不同,其实背后常常有炎症参与。柿子中的黄酮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都是天然抗氧化物,对缓解氧化应激、减少自由基积累有重要作用。
有临床试验发现,柿子提取物在体外实验中对炎症标志物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不能当药用,但日常食用作为营养支持,是个不容忽视的选项。对那些慢性病缠身又怕吃药吃多的人来说,能从食物里获得一点缓解,也是种实用的选择。
![]()
吃柿子确实不能过量,但这和很多食物一样。适量、合理、分时段,是关键。
医生建议,每天柿子摄入量不超过200克,搭配其它水果,不要单一摄入;饭后1小时左右吃,不空腹吃;有肾结石、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更要根据营养师建议调整总量;柿子干糖分更高,少吃;不要和高蛋白、海鲜等食物一起吃,以免成团难消化。做到了这些,柿子其实是值得吃的,不必因为个别负面声音就彻底排除。
![]()
柿子作为一种传统果物,它的价值远没被完全挖掘。被嫌弃时容易被冤枉,被推崇时又容易被神化。真正值得做的是:认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去选择,而不是只听一句“柿子不能吃”就彻底避开。
尤其对慢性病患者来说,吃得科学,食物能成辅助手段,不只是为了口感和满足感,更是为了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刘媛.柿子中鞣酸及果胶对肠道功能影响的研究[J].食品科学,2024,45(9):112-117. [3]赵青.柿子多酚类物质对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J].中国营养学杂志,2023,45(6):451-456. [4]周琳.柿子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及其机制[J].现代临床营养,2023,19(4):377-382. [5]王洁.果胶与胆固醇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4(2):164-16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