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深夜,一则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引爆全球天文圈——中国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捕捉到星际访客"阿特拉斯"(3I/ATLAS)的珍贵影像。这颗编号"3I"的星际天体,是继2017年奥陌陌(1I/ʻOumuamua)和2019年鲍里索夫(2I/Borisov)之后,人类发现的第三颗确认来自太阳系外的神秘来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在发布会上透露,阿特拉斯可能诞生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围,其年龄推测在30亿至110亿岁之间。这个数字意味着,当它穿越星际空间时,我们的太阳系甚至还未诞生。通过轨道动力学反推,这颗天体极可能源自银河系中心方向,其特殊的运动轨迹暗示着它曾经历过复杂的引力扰动。"就像在机场找到一张来自南极洲的登机牌,它的存在本身就包含着银河系的演化密码。"李春来如此形容。
![]()
与太阳系内天体不同,阿特拉斯以每秒58千米的超高速运行,这个速度足以挣脱太阳引力束缚。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如此高速下其彗核直径仅约5.6千米,相当于从北京五环到六环的距离。欧洲空间局资深科学家马库斯·兰格通过视频连线补充道:"它的亮度仅相当于火星的万分之一,就像在探照灯下寻找一粒漂浮的钻石粉尘。"
天问一号任务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披露,这次观测堪称"用手机给萤火虫拍证件照"。环绕器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原本专为拍摄火星表面设计,其技术指标针对的是比阿特拉斯亮1万至10万倍的目标。科研团队通过三个月的数据建模,创新性地开发出"动态曝光补偿算法",将相机灵敏度提升了近两个数量级。
"我们像调整望远镜的瞳孔一样重新设计了成像策略。"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专家解释,团队利用火星引力场作为天然稳定平台,通过精确计算光行差(天体因相对运动产生的视位置偏移),在2025年10月28日抓住了仅持续37分钟的黄金观测窗口。最终获得的图像分辨率达到每像素约80米,成功捕捉到阿特拉斯独特的双叶状结构。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分析显示,阿特拉斯表面存在异常的水冰分布特征。其反照率(表面反射率)曲线与奥陌陌存在显著差异,暗示着不同星际环境中天体形成机制的多样性。更令科学家振奋的是,光谱分析检测到氰化物(CN)和双原子碳(C2)的发射线,这些在星际分子云中常见的物质,为研究银河系化学演化提供了活体样本。
此次观测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实现重要突破。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透露,正在研制的"觅星计划"将专门针对星际天体设计探测任务。而更激动人心的是,根据阿特拉斯的轨道参数计算,约600年后它将穿越距地球仅0.3光年的区域,这为未来的拦截探测提供了可能。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评价:"天问一号的这次‘附加题'作答,展现了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随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即将启动对阿特拉斯的后续观测,人类正在编织一张捕捉星际奥秘的全球监测网。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所言:"每颗星际访客都是宇宙投递给我们的邀请函,而中国科学家这次漂亮地接住了它。"
(注:文中涉及机构与专家观点均来自公开学术报告及官方发布会实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