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涵养健全人格的沃土,是践行“五育并举”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应用型高校定位,深入贯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广西体育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牵引,将体育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全员协同聚合力、全程覆盖筑链条、全方位渗透优生态”的实践路径,构建起兼具边疆民族特色与工科优势的体育育人模式,让体育成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全员协同:打破壁垒聚合力,构建“大体育”育人共同体
体育育人的成效,取决于全员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广西科技大学摒弃“体育教育仅靠体育部门”的单一思维,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师生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推动体育育人从“局部发力”升级为“全局联动”。
![]()
学校党委将体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体育课程建设、场馆配置等关键问题。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行动计划,明确各部门职责:教务处将体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投入经费打造“无感模式”智慧操场,团委将体育锻炼融入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工作处将体育素养与评奖评优挂钩;基建处将场馆进行升级改扩建;各二级学院打造“一院一品”体育活动,如土建学院“筑龙杯”篮球联赛、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杯”篮球赛等,实现体育与专业文化融合。
全程覆盖:贯穿周期筑链条,打造“全阶段”体育育人路径
广西科技大学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将体育教育贯穿学生“入学—在校—毕业”全阶段,让体育从“阶段性任务”变为“终身性习惯”。新生入学后,学校开展“体质测试+兴趣调研”,建立初始体育档案,并提供个性化选课指导,如为体质弱的学生推荐太极拳课程,引导有基础的学生加入专项俱乐部,消除“体育畏难”情绪。
![]()
在校期间,依托“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智能赋能:教学子系统覆盖选课、成绩管理,教师可实时调整方案;课外子系统以“APP+人脸识别”记录阳光跑,准确率97%;智慧操场支持自主测试,成绩与视频秒级反馈。同时,构建“班级—院级—校级”三级赛事体系,2025年在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联赛,学生体育活动覆盖率达60%以上。“大学生体育数字画像”项目通过智能采集数据,动态更新档案并推荐锻炼计划,形成育人闭环。
毕业阶段,学校创新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者纳入毕业典礼表彰。2025年,52名毕业生获得体质测试成绩优秀表彰,传递“体质健康是终身基石”的共识。
全方位渗透:融合资源优生态,构建“多维度”体育育人体系
立足边疆民族特色与工科优势,广西科技大学推动体育与文化、科技、地方服务深度融合。
为全面激发校园体育活力,学校系统构建了以品牌赛事为引领,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活动体系。推行“学会、勤练、常赛”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以课堂教学创新助力学生具备“学会”的基础,借助课外综合训练助力学生达到“勤练”的目的,并以采取“会员+非会员”双轨报名方式的体育俱乐部联赛助力学生实现“常赛”的目标,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校园体育文化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平台,扩大了体育锻炼的规模,丰富了体育工作的内涵。从2022年首届仅有5项活动发展至2024年涵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紫荆花阳光跑和田径运动会等10项大型赛事,校园体育文化节累计吸引超万名学生参与,有效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体育锻炼与竞技、素养、精神的深度衔接。
![]()
在“体育+文化”上,学校深挖壮乡资源,将抛绣球、板鞋竞速等多项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教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班”,年均选课超2000人;每年广西三月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竹竿舞、舞龙舞狮、背篓绣球等项目精彩纷呈,超千名学生参与活动。
如今的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已成为校园鲜明“文化符号”。以“三全育人”推动改革,学校学生体质达标率从2020年89%升至2024年96%,为边疆输送大批体魄强健、品德优良、专业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未来,广西科技大学将持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推动体育与“四育”融合,力争形成可复制的边疆高校体育经验,为教育强国、广西体育强区建设贡献力量。(王萍 吴俊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