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针对荷兰稀土出口的新规正式落地,表面上这似乎只是一次常规的贸易政策调整,但实际上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科技产业链“权力天平”的重大转向。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频频以芯片技术“卡脖子”中国,如今中国则以稀土资源实现了对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反制,荷兰、乃至整个西方,终于开始体会到“被卡”的滋味。
![]()
此次稀土新规内容直指产业链“七寸”,新规明确规定,凡是含中国稀土成分达到或超过0.1%的光刻机,无论是在荷兰本土制造,还是经由其他国家转运,均需提前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企业必须详细说明稀土用量、用途以及最终用户,确保全流程透明可控。
此外,针对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与测试设备,中国也实行逐案审批。
这意味着每一笔涉及高精尖技术的出口交易都要经过严格“安检”,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话语权。
![]()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稀土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稀土并非普通矿产,而是由17种金属元素组成,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无论是智能手机、风力发电,还是高端武器系统,都离不开稀土材料。
尤其是在光刻机等尖端设备中,稀土磁体和超高纯度试剂材料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
![]()
中国掌握着全球69.2%的稀土开采量,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也集中在中国,以荷兰ASML为例,这家全球领先的光刻机制造商,其高端设备的抛光镜头需要用到超过10千克的稀土磁体,且这些材料的成本占电机成本的30%以上,必须依赖中国生产的超高纯度试剂材料,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能够提供如此高标准的稀土产品。
回顾荷兰近期的对华政策,不难发现其“左右互搏”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荷兰积极配合美国,对中国企业实施股权冻结、升级芯片出口禁令,试图在半导体领域“卡脖子”。
![]()
另一方面,荷兰自身的高端制造却高度依赖中国稀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荷兰进口的稀土占全球出口总量的26.4%,而其库存仅能维持八周生产。
一旦中国出口许可稍有延迟,荷兰光刻机月产能将减少15至20台,年损失高达32亿欧元,相当于每天损失近900万欧元,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人或许会问,美国不是也有稀土资源吗?为何不能替荷兰“解围”?
![]()
事实上,美国虽然拥有稀土储量,但在提纯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能够将稀土提纯至99.999%的超高纯度,而美国的技术水平仅能达到99.9%。
这微小的差距在高科技领域却是“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提纯成本是中国的三倍,若依赖美国供货,ASML的生产成本将大幅上升,最终买单的还是企业自身。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掌握主导权,靠的并不仅仅是资源禀赋,更是全产业链的技术优势。
![]()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回收全流程能力的国家,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尤其是徐光宪院士团队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串级萃取理论,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让中国稀土产业实现了从“经验摸索”到“规律生产”的跃升。
到2025年,中国稀土永磁体产量将占全球91.6%,并且在替代材料研发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即使其他国家试图寻找替代品,短期内也难以实现技术和产能的同步提升。
新规设定0.1%的成分门槛,看似微小,实则精准封锁了全球高端制造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
有人担心,这样的管控是否会引发“资源战”?其实,中国的新规并非封锁资源,而是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公平与透明。
过去西方国家以技术优势为筹码,随意限制出口,如今中国则通过合理管控稀土资源,维护自身权益,为全球资源利用树立了新标杆。
这场稀土博弈的核心在于技术和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坚和战略布局,使其从稀土资源大国成长为技术强国。
![]()
西方“赢者通吃”的时代正在被打破,产业链合作、共赢才是全球化时代的长久之道。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稀土替代材料和高端制造领域不断突破,产业链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
对于荷兰等国家而言,与其一味配合美国搞技术封锁,不如主动寻求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公平、透明、高效的产业链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