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更是不断生长的故事。从产业升级到文旅焕新,我国一座座城市正以各自独特的路径重塑价值、定义未来。我们特别推出“新城事”专题,与您共同走进一个个鲜活的城市样本,探寻它们如何在变革中突围、在创新中成长,看见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图景。
01、芜湖,起飞
从上海出发,沿长江一路逆流而上400余公里,到达北纬30°的皖南,这里就是芜湖,古称“鸠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它背倚群山,汇聚三水,平日低调内敛,一度因“WuHoo,起飞”热梗出圈。
9月底,随着奇瑞汽车在港股的上市,外界忽然发现,这个常住人口只有379.7万人(2024年数据)的城市,竟然已经拥有31家上市公司,在安徽省内仅次于省会合肥。这些上市公司涵盖了汽车、建材、化工、新能源、医药、电子元件等领域。其中,海螺水泥、奇瑞汽车的市值均超千亿。
![]()
芜湖的总面积有6009.02平方千米,和上海市总面积接近,其下辖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湾沚区、繁昌区5个区和南陵县,还代管安徽省辖县级市无为。
就是这样一座江城,在2024年爆发出巨大能量,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并以6.4%的年增速位居长三角主要城市前列。2025年前三季度,芜湖GDP为3981.9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
2014年大学毕业后,高晋曾在芜湖断断续续工作过7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当知道自己要去芜湖上班后,高晋的第一个动作是翻出地图。“芜湖,对我来说太遥远了,心里没有概念,它是在这个地图的南边还是东边?当时都很模糊。”
事实上,直到现在,安徽人有时也觉得“郁闷”,北方人认为安徽是南方,南方人认为安徽是北方。其实,以淮河为南北分界线,安徽省内的宿州、淮北、亳州、蚌埠等城市,确属于北方地区,但合肥、芜湖等则是妥妥的南方城市。
谈起芜湖近10年的变化,高晋用“起飞”形容。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芜湖的交通规划这些年越来越完善,很长一段时间,安徽省内的第一大城市合肥和第二大城市芜湖之间,是没有高铁直连的。直到2020年6月,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开通运营。
现在,除了京福高铁、宁安高铁、商合杭高铁,芜湖还有3座长江大桥,芜宣机场、过江隧道等也建起来了。
从地理位置看,芜湖与南京的直线距离约为100公里,距离合肥大约150公里。这导致很多芜湖人需要更高端的医疗条件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合肥,而是南京。“去南京坐高铁只要半小时,到合肥得四五十分钟。”高晋说。
交通能带动一时之兴,但真正让一座城持续火起来、立得住脚的,还得靠扎扎实实的产业。
![]()
▲2025年10月5日,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待出口的奇瑞新车密集驶入港区停车场
近年来,芜湖通过综合治理和更新改造,将总面积17.17平方千米的“三湖”(银湖、凤鸣湖、蜻蜓湖)片区建设成了芜湖科创主品牌、长三角科创新地标——“鸠兹科创湾”的核心区域。
之所以选择三湖片区作为芜湖的创新高地,是因为这里的区位优势。三湖片区位于芜湖市中心城区北部,距离长江岸线约1公里,临近芜合高速、合杭高速、朱家桥港区和塔桥多式联运基地,交通四通八达。
目前,“鸠兹科创湾”已有智算经济产业园、湾谷科技园等10个园区投入运营,8个园区正在开工建设,入驻科技型企业近300家。按照芜湖市计划,要在2025年招商引资1000家科技企业,依靠产业创新融合,带动产业集群效应。
在鸠兹科创湾,不同的园区侧重不同。两个明星产业园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一是梦溪科创走廊,它打造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吸引了300多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包括整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在内的全产业链生态。今年9月初,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埃夫特,位于鸠江经开区江北北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一期项目已经开工,预计将实现5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年产能。
二是凤鸣研创中心集群,主要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这里也是奇瑞汽车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枢纽,预计容纳1.5万名奇瑞员工,目前已完成交付。
以奇瑞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鸠兹科创湾的中流砥柱。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4年,奇瑞带动全市汽车产业实现营收约5840亿元,同比增长31.4%。这也连带着吸引了汽车领域超200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芜湖。
芜湖也因此实现了许多重要的产业突破。2024年,芜湖动力电池年产量达30.54GWh,驱动电机产量16.74万台,电控系统产量1727.75万台,本土配套率接近70%。与此同时,芜湖汽车后市场也迎来爆发,全年营收1761.5亿元,同比增长47%。
种种数据都在印证,芜湖真正实现“WuHoo,起飞”字面上的意思了。
02、从无到有
在起飞之前,芜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资源优势,除了“鱼米之乡”的传统美誉之外,在工业上没有太多亮眼之处。
长江自第一阶梯发源,奔流至芜湖段一改急促而流速减缓,裹挟着泥沙冲击出了一片广袤平原。同时,芜湖又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为水稻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芜湖凭借这一优势,自明朝中叶以来,便是整个江南地区的重要粮食供给地。晚清时期,芜湖更是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而这样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芜湖人谦和温润、冷静机智、善于变通的性格特质。
同时,芜湖是一座典型的非资源型城市。相比于东边的马鞍山有马钢,西边的铜陵有新中国首个铜工业基地,安庆拥有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芜湖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技术企业,虽然有200多家,覆盖37个门类,但规模都较小。尤其是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后,这些小企业很快陷入亏损局面。
没有大企业、缺乏龙头带动,芜湖市的工业发展被困住了。
![]()
▲安徽芜湖芜宣机场
和高晋正好相反,刘潇是地道的芜湖人,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某互联网大厂工作了7年,直到2024年才回到家乡。“上海的娱乐活动会更丰富一点,周末想去看个展,或者去逛大商场都行。小城市更多的就是安逸。”刘潇坦言。
高晋说,安徽省的很多资源集中在合肥,好在近两年得益于奇瑞汽车的发展,给芜湖带来了很多演唱会和音乐节,让这座钻研创新的工业之城,也有了一些动人的文艺浪漫。
刘潇也是应聘到了奇瑞汽车,才顺势回乡的。回顾过去几年的变化,她眼中的芜湖越来越开放,创新基因也觉醒了。另一位在芜湖工作过的外地人也说,因为芜湖是江城,有港口,每天迎来送往很多人,养成了一些芜湖人爱喝酒、爱打牌的豪爽性格,这份由码头文化滋养出的“江湖气”,也磨砺出他们既务实肯干又敢于开拓的双重特质。
凭借这股精神,芜湖成功实现了多个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奇瑞汽车的成立还有海螺集团的“功劳”。
海螺集团前身是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后者原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落户于宁国市。1996年,芜湖市拿出提供税收优惠、户籍指标、员工宿舍等政策,且将本地白马山水泥厂作价2亿元并购给宁国水泥厂,随后海螺集团将总部迁入芜湖。
接着,芜湖市用卖白马山水泥厂的2亿元,加上省里的投资,勉强凑齐了资金,开始上马汽车项目。当时,芜湖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项目小组,抽调精干人员到海外学习,引进一条英国发动机生产线……芜湖几近举全市之力支持汽车项目。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海螺集团和奇瑞汽车先后跻身世界500强企业,更带动了相关全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芜湖的产业门类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良好的工业基础进一步放大了芜湖的区位优势。
![]()
芜湖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南部,连接南京、合肥和杭州都市圈,承担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的双重职能。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2023年,沪苏浙在芜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16个,实际到位资金占省外投资总量近57%;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近1.7亿元,同比增长1.5倍。
芜湖港这一深水港,也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芜湖境内现有通航河流29条,航道总里程达728.7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与芜太运河、合裕线航道在芜湖境内形成“十”字交汇,形成了独具优势的航运枢纽。
2024年,芜湖港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55亿吨,是安徽省最大的出海口。芜湖港通过江海联运、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其与上海港的“共舱联盟”航线让船舶装载率达到80%以上,强化了芜湖与长三角工业体系的协同效应。
03、一切还得靠人才撑
仔细梳理会发现,芜湖的发展转型并非盲目,而是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过去4年,是奇瑞汽车飞速增长的4年,也是芜湖变化最多的4年。
2022年,奇瑞汽车营收为926.18亿元,2024年攀升至2698.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7%。今年前三季度,奇瑞销量再创新高,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且出口量连续五个月超过10万辆。按照目前的趋势,今年奇瑞有机会跟吉利争一争自主品牌第二的位置。
奇瑞汽车还在招股书中提到,本次募资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提升安徽芜湖本地生产设施” 。这表明,奇瑞汽车将进一步加码芜湖本地投资,创造更多产值和就业岗位。
![]()
如果说汽车产业代表了芜湖的现在,那么算力产业则代表了芜湖的未来。
事实上,芜湖所布局的算力,远不只是自身发展的引擎,更是全国数字经济迈向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曾有媒体以“中国版星际之门”计划,来形容安徽芜湖的“中华数岛”智算中心。
位于芜湖市江北新区大龙湾片区的“中华数岛”,规划面积达4600亩,地方政府公告显示,迄今已有15家公司在芜湖建设数据中心。
这里还有4个新的AI数据中心,分别由华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运营。作为“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的核心枢纽之一,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将承接长三角地区约三分之一的算力需求。
今年3月,芜湖市出台《芜湖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一流智算之城若干举措》,围绕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部署实施13项系统性措施,明确到2025年底实现全市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6万架、智能算力突破25000P(PetaFLOPs,浮点运算性能的计量单位)。
早在2013年,芜湖便已在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小众赛道进行了布局。目前,芜湖已经入选国家首批26个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形成包含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低空运营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生态。
虽然规划长远,但芜湖也面临着高校资源的掣肘。
芜湖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创资源相对较弱。相比之下,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能级大学,无论是科研经费、平台资源,还是产业转化效率均明显高于芜湖高校。
而芜湖布局的智能网联汽车、算力、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端产业,均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依赖高精尖人才。
为延揽人才,芜湖市在2021年推出了“紫云英人才计划”,希望通过购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据《安徽日报》报道,自“紫云英人才计划”实施以来,芜湖全市新增高层次人才团队420个、高端人才1.14万人、就业大学生36.1万人。
看着芜湖近年的发展势头,刘潇辞去了上海的互联网大厂工作,回到了家乡。她发现,芜湖依然是那座安逸、舒适的城市,但工作节奏已经与上海看齐了。
说到底,芜湖人还是肯拼的。早在2021年,安徽省就正式给予芜湖“省域副中心”的身份。芜湖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2023年3月,芜湖官方平台发布了题为《“一城独大”不是春》的文章,直言想要做成经济强省,不能只靠省会城市,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
现在,芜湖站出来了,成了中国众多“省域副中心”发展的代表。它们不再满足于资源承接的“后备”角色,而是主动争当新的增长极。它们也明白,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
当芜湖用机遇和速度吸引一个个“刘潇”归来,它争取的已不仅是省内的资源与名号,更是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席位。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作者 | 董雪,编辑 | 田梦,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