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实中,不少中小学教师忙得灰头土脸,不仅身心俱疲,还常遭遇一些让人尊严尽失的事。尤其是下面这3件事,看似是教育常规,实则一步步消磨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看完让人五味杂陈。
第一件事,“推门听课”:随时随地的“突击检查”,让老师如芒在背。
按说教学是光明正大的事,但课堂不是舞台,不可能每一刻都“完美无缺”。可现实是,领导想听课,不用提前沟通,随时能推开门走进教室。有时候老师正在讲解枯燥的习题,有时候在整顿课堂纪律,甚至在对调皮学生进行教育惩戒,突然闯入的领导,让老师瞬间陷入两难。
继续严厉批评学生,怕在领导面前“印象不好”;立刻切换笑脸假装讲课,又显得虚伪刻意。更尴尬的是,学生看着老师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的样子,原本建立的威信瞬间崩塌。要知道,古人都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教师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专业培训才走上讲台的,难道连基本的课堂主导权都不配拥有?
反观其他行业,银行职员点钞时,不会有领导指责“姿势不美”;医生做手术时,不会有领导突然喊停“检查动作规范”;交警指挥交通时,也不会有领导挑剔“手臂举得不到位”。唯独教师的课堂,要随时接受“突击检阅”,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比辛苦更伤人。
![]()
第二件事,“无生课堂”:对着空气讲课,沦为自说自话的“演员”。
教育本是实践的科学,课堂的魅力在于师生互动、现场生成。可现在,不管是评职称还是赛教,都流行“无生课堂”——让老师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讲课,没有学生回应,没有学情反馈,全程全靠自己“演”完40分钟。
更荒谬的是,一群所谓的“专家评委”,还要根据老师的“表演”打分,评判其教学水平高低。这就像让没生过孩子的人谈分娩感受,让没到过北极的人说刺骨寒冷,让盲人描述色彩缤纷,完全脱离实际,却成了教育圈的“常规操作”。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可无生课堂里,这些都成了空谈。为了拿高分,老师只能死记硬背教案,刻意设计动作和话术,最后练得像个机器人,失去了教学最本真的灵活与温度。
![]()
第三件事,“打造精品课”:反复排练的“表演课”,让教学沦为体力活。
“一师一优课”“名师示范课”,听着高大上,背后却是无尽的套路。一堂所谓的“精品课”,要经过专家反复打磨,从开场白到结束语,从板书设计到互动环节,甚至老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要精准排练,直到“完美无缺”。
可这样的课,早已不是真实的教学,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更讽刺的是,一旦这堂课“成名”,老师走到哪里都要照着演一遍,不管面对的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都用同样的脚本、同样的节奏。初次听课的人会惊叹“太精彩了”,但知情者都清楚,这不过是重复了无数次的“体力活”。
![]()
课堂的本质是生成与互动,是根据学生的状态灵活调整,而“精品课”却把教学变成了僵化的表演,既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让老师彻底失去了教学的热情与创造力。
其实,教育圈里践踏教师尊严的事远不止这些,“县管校聘”“教师轮岗”中的不合理之处,“晋职名额”的激烈内卷,早已被讨论多年。可最让人寒心的是,上述这3件事,看似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实则充满了形式主义,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专业价值和人格尊严。
![]()
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需要信任、尊重和职业认同感。当课堂上要时刻提防“突击检查”,评职称要对着空气“演戏”,上好课要反复排练“表演”,他们的尊严何在?而一个没有尊严的教师,又怎么能培养出有底气、有自信的学生?
教育的核心是“人”,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折腾,多一些发自内心的信任;少一些脱离实际的评判,多一些对专业的敬畏,才能让教师真正挺直腰杆教书,让教育回归本真。
![]()
你身边的中小学教师,还遭遇过哪些让人寒心的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