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河县第一中学标准化足球场。红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地处边疆的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立足民族地区实际,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历经九年深耕细作,成功走出一条从“水泥地上踢球”到“绿茵场上圆梦”的特色发展之路,用体教融合的生动实践为边疆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筑牢人才根基,搭建成长“孵化巢”
红河县在足球人才培育中坚持“硬软兼施”,全面夯实发展底座。硬件建设上,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建成23块标准化足球场并配套专业功能室,彻底告别“水泥地踢球”的历史。软件管理方面,成立校园足球办公室,构建“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借助月度联席会议机制,及时破解学训过程中的各类难题,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教练队伍建设独具特色,采用“内育外引+专兼结合”模式,组建起一支由1名C级、6名D级、3名E级教练员构成的10人专业团队。依托沪滇协作平台,红河县持续选派教练员赴上海等地研修深造,不断提升执教专业水平。创新推行“金字塔式”培养模式,以乡镇小学为塔基广泛普及选材,以初中为塔身设班择优培育,以高中为塔尖组队精准锻造,形成“选育衔接”的六级人才梯队。目前,全县已组建12支校园足球队伍,268名队员接受系统化训练,实现足球人才“选拔—训练—管理—生活”一体化贯通培养。
拓展成长路径,打造学业“新天地”
“十四五”时期,红河县系统构建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让体育特长与学业成长双向赋能。构建“班级—校级—县域—省际”四级竞赛体系,推行“7练+1赛”周训模式,将“三从一大”训练理念贯穿始终,锤炼出“能吃苦、敢拼搏、勇争先”的侨乡女足精神风貌。
在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红河县创新实施“双导师制”和“学业保障机制”,为队员配备体育教练与文化课导师,确保文化成绩与竞技水平同步提升。建队至今,累计有362名队员成功考入高等院校,其中102人斩获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证书。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红河县构建“培养—输出—反哺”的良性循环,通过拓展足球相关就业渠道、建立“红河足球校友库”、推行“学姐带学妹”传承机制,已有40余名毕业生投身足球教学、训练等相关工作,形成“培养一人、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创新保障机制,稳住事业“定盘星”
红河县着力构建“政策—文化—合作”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足球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政策支持上精准发力,每年投入约10%经费用于校园足球发展,推动当地学校成功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构建起从州级到国家级的多层级平台支持体系。
文化建设方面,打造“一厅一廊一馆”足球文化矩阵,传承奋斗拼搏的体育精神;制作专题宣传片、原创队歌,讲述红河足球“从水泥地起飞”的励志故事,让“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成为红河教育的亮丽名片。合作共赢上深化沪滇协作,与上海星善公益基金会共建青训基地,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设立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累计派出12批186人次赴外地交流学习,构建起校地联动、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生态。(周雨婷)
来源: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