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劲
威廉·奥斯勒是谁?他为什么被尊称为“现代医学之父”?那张他斜坐在椅子上的黑白照片,为何总出现在各个医学院的走廊里,默默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年轻医学生?
这些问题,不只是追问一个名字,更是在探寻:医学,到底是什么?医生,究竟能做什么?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西医狂飙突进的时代。细菌学、X光、麻醉术……新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医学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但就在这个“技术为王”的浪潮中,加拿大医生威廉·奥斯勒做了一件更特别的事——他把医学拉回到“人”的身边。
奥斯勒不是在实验室里发现新细菌的科学家,也不是发明新仪器的技术大咖,但他做的事,可能更重要:他对“工具主义”保持着极度的警惕,依然把学生带到病床边,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听诊、怎么和病人说话,开创了“床边教学”;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起了全世界第一个系统化的住院医师制度,让医生在病床前和住院部的长廊中成长;他写的《医学原理与实践》,成了几代医学生的“红宝书”。
可真正让他“封神”的,是他始终坚信:医学不仅是治病,更是治人。奥斯勒说:“我们治疗的不是‘肺炎’,而是‘得了肺炎的人’。”在他眼里,医生不该是冷冰冰的“技术员”,而应是兼具科学头脑与人文温度的“灵魂守卫人”。他把长久以来,人类在文学、哲学、历史上的思想成果,都融进医学教育,告诉学生:真正的医者,既要懂科学,也要懂人心。
奥斯勒去世后,学生们把他那些充满智慧的演讲汇编成书——《生活之道》。这本书没有复杂的公式,也没有炫目的技术,讲的全是关于如何当医生、如何面对生死、如何作为医生“生活一生”的殷殷嘱托。许多话犹如一盏无影灯,让人们将现代医学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通通放到生命意义的手术台上。
2024年,中信出版社推出了马向涛医生翻译的新版《生活之道——现代医学之父的人生智慧》。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奥斯勒的声音从未远去,甚至穿越百年,依然抵达我们的内心。
马向涛是一位优秀的肿瘤科大夫,也曾因为在脱贫攻坚中对西部地区慷慨而坚韧的医疗援助,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现在,他更愿意做一位“用翻译行医”的人。这几年,他一字一句地重译了悉达多·穆克吉的“医学三部曲”——《基因传》《癌症传》《细胞传》,每一本都厚重如山,又深刻入心。如今,他又把《生活之道》带到了我们面前,还加了大量注释,帮我们读懂医学的精神。
今年5月,我听说马向涛要重新修订“三部曲”,特地在微信上表达了敬意。没多久,就收到了他寄来的这本《生活之道》。翻开扉页,他用粗笔写了两行大字:“人生短暂,技艺长久。”
瞬间,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这哪是一句简单的赠言?分明是一把钥匙,是一把帮我认识和探寻医学本质的钥匙。
接下来的4个月,我一边读,一边查资料,一边想。原来,奥斯勒早就在提醒我们:当技术越来越强,医生越容易忘记“看见人”。今天,我们有基因测序、AI诊断、靶向药,效率高了,收入多了,可医患之间的信任,却好像越来越薄了……
技术能延长生命,但只有人性,才能点亮生命。
阅读《生活之道》,就是一次“回家”的旅程——回到医学最初的样子。
人生的确短暂,但那些关于生命、尊严与关怀的思考,却可以长久传承。感谢奥斯勒,为我们点亮了现代医学的灯塔;感谢马向涛,让这束光,穿越时空,照亮了更多人的前路。
在这个崇尚速度、效率和财富、职位的时代,我们更需铭记:任何职业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技艺本身,而是在一切技艺的深处,始终有一缕不灭的人性之光。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