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八个字道尽了四季养生的精髓。冬季的“藏”,关乎来年身体健康的关键。
数千年前,古籍《黄帝内经》早就把冬季养生说得明明白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冬天这三个月,万物潜伏闭藏,水结冰地冻裂,不要扰乱阳气。
![]()
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冬季养生,直接关系到人的精力和来年的健康。在《内经》中就有进一步的阐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冬天如果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温病。
由此可见,古人对冬季养生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人们把冬季看作积蓄能量、养护身体的重要时节,正如农谚所说“今年冬灌足,来年苗欢喜”,人体的养护也是一个道理。
![]()
如何养呢?入冬后,这“1不吃,2不碰,3不做”有讲究。
一,1不吃
入冬后,不宜吃生冷寒凉之物。
为什么冬天不宜吃生冷呢?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进入冬季,万物闭藏,阳气潜匿。我们人体的阳气也一样,会向内收敛,以保持温暖,产生能量来抵御外寒和滋养五脏,过食生冷就会损伤脾阳。
![]()
冬天不吃生冷,本质上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我们通过呵护脾胃的阳气,来保全和滋养全身的阳气,避免内生寒湿,保证气血畅通。这样可以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外邪,安然过冬。
那冬天该吃什么呢?可以吃一些保暖、蓄能、滋阴的食物,如热腾腾的羊肉汤。羊肉性温,能温补气血、祛寒暖身,是冬令不错的食品。
![]()
怎么吃呢?
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炖羊肉,是最常见的做法和吃法。也可以加当归、枸杞等进行搭配熬煮。
此外,暖心暖胃的小米粥,还有红薯、南瓜这些温性的食物,都是冬季的好选择。
![]()
二,“2不碰”
1.不碰寒水
冬天洗手洗脸,你用的是热水还是冷水?
清代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说:
“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颇胜烘火。”
意思是冬天手冷时用热水洗,温暖的感觉能持续很久,比烤火还好。
![]()
我们都知道,冬天的确不宜过多接触寒冷水体。突然的冷刺激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血压骤升,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此外,天气寒冷,过于冰冻的寒水,容易让人身体不适,甚至产生冻疮。
2.不碰寒风
这里的不碰寒风,指的是关节不碰寒风。
小时候,冬天到了,经常听老人念叨:“膝盖要盖好,脚踝不能露,肩膀要护住。”
那时候觉得老人家啰嗦,现在才明白这都是经验之谈。
![]()
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注意到,关节部位特别容易受风寒侵袭。
《内经》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关节痛很多是由风、寒、湿邪侵袭导致。
现代人喜欢穿的九分裤、露脚踝的穿法,在古人看来,简直就是养生的大忌。
三,"3不做"
1.不早起冒寒运动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为什么冬天不宜过早运动呢?古人观察发现,清晨寒气最重,此时外出容易受寒。
![]()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早晨气温过低时运动,会增加身体负担。而且冬季清晨气温低,空气中氧含量较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因密度较大沉积在近地面空气层中。过早外出锻炼,不仅易受寒感冒,还可能吸入更多有害物质。
建议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进行户外运动。
![]()
2.不熬夜透支精力
现代生活,很多人习惯熬夜,尤其是年轻群体。
《周易》云:“天地闭,贤人隐。”
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昼短夜长,人也应该顺应自然,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
从现代医学看,熬夜容易导致精神不济,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更是挥霍身体健康。
尤其是冬季容易让人情绪低落,抑郁,熬夜更容易加剧这种情绪紊乱。且冬季本就是流感高发季,熬夜会让人更容易中招。
3.不大汗淋漓
很多人认为运动就要大汗淋漓才有效果,但在冬季,这却是养生之忌。
中医理论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过多会耗伤阳气阴液,导致人体正气受损。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冬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毋扰乎阳......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天应避免皮肤开泄出汗,远离寒冷、靠近温暖。冬季适合温和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大汗为宜。
![]()
关于冬季,你还知道哪些养生的老话和经验呢?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一起聊聊。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