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催了孩子无数次去读书,他却磨磨蹭蹭;定好的练琴时间,他总是讨价还价。
而另一边,邻居家同龄的孩子却每天主动阅读、雷打不动地练习……
时间一长,差距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拉开了。
图片
观察身边许多孩子,我发现一个普遍规律:
那些展现出出色素养或能长期坚持兴趣的孩子,背后站着的,往往是执行力超强的家长。
这些家长并非学识渊博,而是数年如一日地,把制定的计划雷打不动地执行下去,比如睡前15分钟亲子阅读、每天听半小时英语、每天练基本功等。
日复一日,这些看似微小的积累,最终汇成了孩子超越同龄人的素养。
说到底,孩子和孩子之间,高中之前拼的可能不是智商,而是爹妈的执行力。
01
别指望孩子靠自己
学习这事儿,本身就是反天性的。学习如此,养成一个好习惯更是如此。
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让他自己管住自己,让他延迟满足、让他有长远规划,这太难了。
想想我们自己,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躺,刷手机多舒服,谁想动脑子学习呢?
我们大人尚且做不到完全自律,何况是个孩子。
孩子是趋利避害的,你很难要求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靠自己就能持续勤奋。
不是孩子不想学好,是他们的天性决定了,在缺乏引导和规则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选择那条更轻松的路。
就像刚开始启蒙的那些孩子,他需要有人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做,更需要有人陪着他一起完成那些不情愿的事。
这时候,孩子背后就需要一个足够坚定、有智慧、还能稳得住的家长。
不是吼叫的监工,而是那个既给方向又给温度的引路人。
02
自觉不是催出来的,是在支持中养成的
我们总爱跟孩子说:“你要自觉啊,别总让我催。”
可说多了就会发现,这话除了让我们自己焦虑、让孩子烦躁,一点用都没有。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该怎么努力的。
他需要我们在旁边,在他懒惰拖延时,推他一把;在他气馁想放弃时,给他打气;在他遇到难题时,陪他一起找方法;在他不知道如何规划时,帮他理清头绪。
我家孩子有段时间总是把数学放最后,也磨蹭。后来我发现,她不是不想做,是畏难。
我就跟她一起,把每天的数学作业拆分,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再逐步攻克。
慢慢地,她发现数学也没那么可怕,自信上来了,作业也就完成得很顺利了。
孩子的自觉,不是要求出来的,而是在我们一次次具体的支持中,慢慢养成的。
她从中学会了如何努力,也积累了“我能行”的信心。未来,她才敢自己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
图片
03
执行力,是在不同阶段精准发力
执行力,不是说要一直盯着孩子,当个监工。而是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我们该出多少力,该怎么发力。
我的体会是:
幼儿园阶段,我们大概要付出大部分的心力。
重点是培养习惯,比如定时阅读、自己收拾玩具。这时候多花点心思,后面能省不少力。
小学阶段,要付出一半左右的心力。
要慢慢从扶着走变成陪着走,帮孩子找到学习方法,比如怎么预习、怎么整理错题。重点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
到了初中,我们可能只需要出一少半的力。
这时孩子进入青春期,更渴望独立。我们要做的是顾问,而不是经理,在他需要的时候给建议,把自主权交还给他。
这个过程,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一开始你得扶着车后座,让他感觉安全。
然后悄悄松手,让他自己蹬。
最后,你只需要站在路边,看着他越骑越远,偶尔在他拐弯时喊一句:“注意看路!”
相反,我见过一些家长,在小学阶段完全静待花开,到了初中发现成绩落后又开始焦虑地事无巨细地管控,结果亲子关系紧张,效果也不好。
这就是在错误的时间,用了错误的力气。
![]()
图片
孩子的成长,本质上是一场我们父母无法回避的陪伴式修行。
执行力,不在于把孩子的时间表排得有多满,报了有多少辅导班,而在于愿意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切实的陪伴和引导。
愿意在他迷茫时,帮他拨开迷雾;在他退缩时,给他一个坚定的拥抱。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正是这份温柔而坚定的陪跑力量。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初的焦虑、中间的坚持、偶尔的疲惫,都是为了能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安心地站在原地,看着TA背影挺拔、独自自信地奔向那片属于TA的广阔天地。
#教育金秋创作工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