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中美休战之后,特朗普宣布进入G2时代,这深深刺痛了欧洲,德国喊出不能让中美主导科技的未来,而德媒对今天欧洲沦落到今天这种现状总结了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把所有脏活累活全给干了,才导致欧洲这么惨。
在过去20年来,德国企业积极拥抱中国市场,形成了深度绑定的经济关系。中国长期是德国汽车、机械和化工产品的最大海外市场,中国市场更是一直以来占据德国出口的近一半左右。从稀土到电子产品,中国制造也早已渗透进了德国工业的肌肉。
![]()
曾几何时,这种依赖与双赢一度被视为德国经济成功的典范。但如今的德国,41%的德国工业企业计划在2026年裁员,只有15%的企业计划招聘,47%的工业企业看淡前景,51%的员工担心失业。德国正在经历严重的去工业化危机。
德媒发布文章认为,过去这些年犯下的一大过错,就是对中国带来的繁荣太上瘾了。如今从稀土到芯片,当前这场席卷欧洲的危机,是因为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如果不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那么德国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安全,都将岌岌可危。
![]()
《世界报》更认为,德国工业对中国原材料的高度依赖,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德国人还发现,自己被中美两个巨人夹在中间。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依赖中国。
我们看到,德国总理默茨近期正在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将中国企业,尤其是华为的5G设备给替换掉。而且这个成本更是达到了156亿元左右。
早在2019年左右的时候,美国就曾以所谓的安全为借口,逼着欧盟出台相关的政策,不得采购华为的设备。
![]()
而后来,虽然欧盟是在遵循,但是大家都是能拖就拖,而且德国企业更是以成本昂贵,逐渐停止执行了这一政策。
但是没想到的是,当下德国又再度重提,从德媒反思对中国的繁荣与依赖很危险,到德国要换掉华为5G设备,可以说,当下的德国对我们意见很大,毕竟美国没有施压欧盟必须这么做,而德国对于当下的困境,还进一步反思,是因为中国把脏活累活都干了,才让欧洲这么惨。
![]()
德国世界报近期在一篇《天才却也残酷——中国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大的?》认为:“中国为何如此强大?答案就在于中国不是一个反应型的国家,它是一个规划型国家,中国更好地平衡了两种品质:天才,同时却也异常残酷。这个‘中央帝国’是真正的世界级经济强国,按购买力平价(PPP)来算,中国甚至比美国还强。“
![]()
德媒指出,脏活累活,原本是欧美不想干的事情,现在中国干出成绩了,虽然我们对中国总是心怀不满,但事实是,中国没有耍诈。无论是稀土也好,别的什么也罢,是美西方主动向中国交出技术,以换取更低的生产的成本。
德国这点反思还是到位的,但没有反思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不干脏活累活,德国人愿意干吗?以德国的人口基数与制造业规模,能实现国产替代吗?
中国干脏活累活,主要是过去美国主导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美国主要负责高端设计和研发,欧洲承担部分技术密集型制造环节,而中国主要处于中低端制造领域,这不是中国抢走了西方的脏活累活,而是西方基于利润与人力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主动放弃了这一环节,把工业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自己国家只保留核心部分。
但这一分工模式在20世纪后逐渐演变,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完善,逐步向中高端制造延伸。
比如按照德媒的说法,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西方为了追求更低成本与更高利润,主动将稀土提炼这一高污染、高能耗的环节外包给了中国。
![]()
彼时,中国以更低的环保门槛和劳动力成本,承接了全球产业链的下游。数十年的技术积累、规模化的产业链布局,中国在稀土永磁材料、镓与锗的提纯、石墨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已经形成了全球领先的专利壁垒。
稀土产业是中国在脏活累活领域的积累从而形成向中高端延伸,形成竞争力壁垒的一个侧面。
如前所述,欧美不愿意干脏活累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自己放弃的,抛开人力成本不谈,欧洲人口基数决定了它无法像中国一样做到全产业的工业门类都自己干。
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熟练工人。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分工越来越细,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9世纪时,大约3000万人口就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到了20世纪上半叶,这个数字增加到了8000万;而如今,需要数亿甚至10亿级别的人口基数。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14亿人口的基数足以维持庞大齐全的工业规模与门类运转。
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都是人口小国,只能依靠少而精的优势工业去建立他们的国家竞争力,比如德国总人口是8471万,这样的人口基数,不可能去维持齐全的工业门类的运转,只能在汽车、机械设备制造、电子电器等少数工业产业上建立优势。
![]()
因此,如果不是中国,也会是别的人口大国来承接脏活累活,但绝对不是德国自己。
那么在今天的情况下,选择与中国合作就是最好的选择。中国把脏活累活干了,已成为全球基础工业品最庞大、性价比最高的供应者。中国生产了全球约一半的钢铁、铝、镁、钛和水泥。无论基建的骨架、汽车,还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外壳,全球近一半的“硬实力”材料源自中国。这种压倒性的产能规模,使其成为了全球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压舱石”。
![]()
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的廉价资源与材料与庞大的工业基建规模,德国的汽车、机械设备等产业的基础材料、零部件等各种成本就将大幅上涨,德国的工业效率、产出、利润都将大幅降低,竞争力也将下滑。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政界想去中国化,但德国企业却在用脚投票:德国企业西门子、宝马加大对中国投资,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砸下百亿欧元新厂。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31%的外流资本去了中国。
![]()
德国目前面临的去工业化危机,说到底也是德国与欧洲自身的骚操作与短视战略导致的,俄乌冲突前,德国55%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自从北溪管道被炸毁之后,德国和整个欧洲只能购买美国的高价能源,天然气价格比2021年翻了两倍,工业电价三年涨超200%,直接让能源密集型产业规模缩水20%。
德国的化工巨头过去靠着廉价俄气,化工厂赚的盆满钵满,现在不得不缩减化肥原料氨的生产,甚至考虑关闭德国本土工厂。德国玻璃厂如今外迁,机械制造巨头海瑞克也把生产线搬到越南。
![]()
如今荷兰的一系列操作,也直接让欧洲的制造业连基础的芯片都用不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希望维持对华合作,而德国政界的鹰派人士还在主张对华强硬脱钩,对中国出手,这样只能让德国陷入更严重的工业经济危机,没有了庞大的相对价格低廉的中国原材料与零部件与市场,德国汽车、机械制造业等产业的利润如何维持运转?
切断俄气让德国已经回不了头,如今要去中国化,无疑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根据德国工业联合会估算,欧洲要想在关键领域重新建立一条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本身就要付出天价。而且就算能建成,欧洲制造业的成本也将被迫提高20%到30%。
这对于本就面临能源价格和市场萎缩双重压力的德国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当下的德国不仅失去了廉价的能源,甚至当下更是连自己的火电厂和核电厂都要关闭了,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工业能不能保住多少都两说了。
欧洲乃至德国今天的“惨”,不是因为中国太能干,而是因为欧洲本身的人口、产能结构局限性与自身战略的短视以及一系列配合美国战略的骚操作导致的。这种视角也忽视了中国对德国技术的依赖,忽视了中德经贸关系的互补本质。
德国媒体能说出“向中国学习”这番话来,也已经是一种进步了。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依托的是技术创新与公平竞争,以及坚守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的自由贸易,当特朗普已经意识到中美合作能让美国变得更好更强大,德国若还是沉溺于“盟友皆善、对手皆恶”的二极管思维当中,陷入封闭的思维和对抗的逻辑之中,德国更严峻的工业化危机可能还在后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