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6 日,小鹏汽车在广州小鹏科技园正式举办小鹏 X9 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重磅推出全新一代增程技术解决方案 —— 鲲鹏超级增程。该技术源于小鹏十一年纯电技术积淀,以 “超快充大电池 + 大油箱” 为核心组合,搭配第三代 1.5T 高效增压中冷发动机,精准直击传统增程车型纯电续航短、充电速度慢、综合能耗高、亏电动力弱、增程噪音大五大核心痛点。
![]()
作为该技术的首发车型,小鹏 X9 超级增程同步开启预售,共推出 Max 和 Ultra 两个版本,预售价分别为 35 万元和 37 万元,为用户带来兼顾长续航与高效补能的出行新选择。
发布会后,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与动力总成负责人顾捷接受媒体采访,深入披露了企业最新动态与未来发展规划。何小鹏重点强调,鲲鹏超级增程技术不仅面向全球市场,更将精准填补小鹏在中国部分区域的产品空白 —— 从中国混动汽车的区域分布特征来看,此前小鹏因缺乏适配当地使用场景的车型,在部分区域销售存在短板,而超级增程技术的落地,将有效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都具备巨大的应用潜力。
![]()
谈及企业盈利与发展节奏,何小鹏表示,第三季度财务数据将在本月随财报同步公布,目前公司正稳健推进四季度目标达成,但暂不给出明年的明确业绩指引。他透露,过去两年及今年,小鹏始终以 “行稳致远” 为核心纲领,在重新审视行业竞争、科技研发与市场定位后,公司正着力夯实技术、产品、组织、全球化四大基础。“只有放慢节奏、筑牢根基,未来才能走得更远,而非追求短期快速增长。” 何小鹏说道。
关于未来规划,何小鹏透露,2026 年、2027 年、2028 年将是小鹏的下一发展阶段,预计 2026 年公司将在稳健基础上实现速度提升。值得关注的是,此前科技日发布的技术成果已显著 “收敛”,大部分将于明年年内落地;而针对 2027 年、2028 年的技术畅想尚未对外披露。作为连续创业者,何小鹏强调,小鹏期望成为中国顶尖科技公司之一,依托自主研发带来更具差异化、独特性的创新成果,“做更难、更酷、更不同的事” 是其创业逻辑的延续,也期待今年科技日发布的技术能在明年全面落地、大放异彩。
![]()
针对大电池增程的最优解,何小鹏在采访中分享了两点核心思考,强调方案设计需深度贴合用户实际需求与多元场景。
第一,用户行为与真实需求的匹配需持续验证。何小鹏表示,待超级增程车型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实现更大范围销售后,小鹏将通过用户行为数据进一步观察、揣测其真实思考逻辑 —— 他特别指出,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有时并不完全等同于其深层需求,需通过规模化市场反馈,不断优化技术与产品配置,让方案更贴合用户潜在期待。
第二,需兼顾中外差异与场景化需求,“适合” 比 “最大” 更关键。何小鹏以自身新疆出行经历为例,说明长续航与灵活补能的重要性:“我去过新疆不止一次,当地加油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 —— 到加油站距离远,排队还要等 4 个小时,所以我更希望车辆能一次开 1000 多公里,减少加油频次。” 基于此,他解释小鹏超级增程的大油箱设计逻辑: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加油量,哪怕仅加 10L 油也能应对不少场景,无需每次满油,为长途、偏远地区出行提供便利。
而对于大电池的配置,何小鹏认为 “适合是最美的,不一定代表最大”。他明确表示,当前小鹏为超级增程车型配备的电池容量,已经过对用户需求与使用场景的充分考量,能够平衡续航、补能效率与用车成本,是现阶段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最优选择,而非单纯追求 “更大” 的参数。
针对发布会上 “当场剪开机器人腿部覆盖件” 的争议性举动,何小鹏在采访中袒露心迹,将这一冒险行为解读为打破认知壁垒、推动行业前行的必要尝试,背后是对拟人化机器人路线的坚定信念与对行业发展的深层考量。
![]()
何小鹏直言,小鹏坚持打造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根源在于对 “机器与人共生” 的长期思考。“机器人还是个新鲜事物,就像新能源汽车至今仍在回应安全质疑一样,整个行业都在做证明题。” 他提及儿时喜爱的《哆啦 A 梦》:“机器猫的万能形象早已刻在一代人的记忆里,那正是拟人化机器人的终极想象 —— 它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能融入生活的伙伴。”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小鹏 IRON 机器人的技术设计中:其拥有 82 个全身自由度、22 个手部自由度的灵巧手,搭配全包覆柔性皮肤与仿生脊柱,动作精度与形态逼真度大幅提升。何小鹏强调,拟人化并非单纯追求 “像人”,更关键的是 “能适配人类生活场景”—— 只有与人类形态、动作逻辑一致,才能高效收集生活数据、实现数据闭环训练,这是机器人落地的核心前提。
何小鹏直言,小鹏坚持打造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根源在于对 “机器与人共生” 的长期思考。“机器人还是个新鲜事物,就像新能源汽车至今仍在回应安全质疑一样,整个行业都在做证明题。” 他提及儿时喜爱的《哆啦 A 梦》:“机器猫的万能形象早已刻在一代人的记忆里,那正是拟人化机器人的终极想象 —— 它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能融入生活的伙伴。”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小鹏 IRON 机器人的技术设计中:其拥有 82 个全身自由度、22 个手部自由度的灵巧手,搭配全包覆柔性皮肤与仿生脊柱,动作精度与形态逼真度大幅提升。何小鹏强调,拟人化并非单纯追求 “像人”,更关键的是 “能适配人类生活场景”—— 只有与人类形态、动作逻辑一致,才能高效收集生活数据、实现数据闭环训练,这是机器人落地的核心前提。
冒险一剪:说服团队的 “破局之举”
这场 “剪刀实验” 并非预案之内的表演,而是应对质疑的紧急决策。在 2025 小鹏科技日展示 IRON 机器人的轻盈步态后,网络上涌现 “内藏真人扮演” 的质疑,即便上午发布一镜到底的内部结构展示视频,仍未能平息争议。“发布会前最后一小时,我们才决定这么做,团队几乎全票反对。” 何小鹏坦言,机器人团队将 IRON 视作 “亲手养大的孩子”,不舍得破坏其精心设计的外观与结构,而负责硬件研发的顾捷虽确认 “仿生肌肉足够结实、可承受剪切”,也对现场操作的不确定性心存顾虑。
“我们从来没在通电状态下剪开过它的‘皮肤和肌肉’,没人知道会不会出问题。” 但何小鹏坚持认为,必须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质疑:“当剪刀划开覆盖件,露出里面的机械结构,而 IRON 还能继续迈着猫步走下台时,所有怀疑都会不攻自破。” 他在现场一度哽咽,直言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这一幕也成为整场发布会最震撼的瞬间。
在何小鹏看来,这一行为的意义早已超越小鹏自身。他以机器人上春晚带动全行业投资增长的案例为例:“行业发展需要‘破圈’的契机,让非专业用户真正相信技术的可能性。” 他的目标清晰而务实:“哪怕只能让 1% 的行业用户深化认知,让 99% 的普通观众建立信心,推动整个机器人行业向前走一步,这件事就值得做。”
这种 “为行业铺路” 的思考,与小鹏机器人的发展规划一脉相承。目前 IRON 已搭载 3 颗图灵 AI 芯片,算力达 2250TOPS,结合物理世界大模型实现高阶感知与决策能力,且计划 2026 年底实现规模量产,优先落地导览、工业巡检等场景。何小鹏坦言,从实验室到量产线仍有诸多挑战,但正如当年新能源汽车突破认知困境一样,机器人行业也需要 “用看得见的真实打破看不见的偏见”。“我们冒一次险,能让更多人相信中国科技企业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最大的胜利。”
![]()
谈及发布会上剪开机器人腿部覆盖件的瞬间,顾捷直言 “特别有感触”—— 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正是由其团队主导开发,而系统内的核心零部件此前极少对外展示。“第一代 IRON 机器人还能看到不少关节骨骼,第二代则追求高度拟人化,外观和结构都经过反复打磨,剪开的时候真的很心痛,它在我眼里已经是接近准艺术品的存在。”
但这份 “心痛” 背后,是他对 “技术自证” 的清醒认知。顾捷表示,团队最初对这一方案并非没有顾虑,当何小鹏提出想法时,他甚至 “有些无奈”,但最终认可了这一决策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自己证明技术可行,更要向所有受众证明 —— 这是真实的机器人,能走出如此优雅的姿态,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 而当机器人在被剪开 “皮肤与肌肉” 后,仍能保持稳定优雅的行走状态时,顾捷认为 “这就够了”:所有对技术的质疑,都在实际表现中不攻自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