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转基因技术持反对态度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七八十岁的老年群体,少部分为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而随着时间推移与代际更替,转基因技术必然会被更多人接纳,这一趋势有着扎实的数据与现实逻辑支撑。
从年龄维度的态度分化来看,不同年龄段对转基因的接受度呈现鲜明的阶梯差异。连云港市民转基因食品接受情况调查报告显示,51岁以上人群中高达40%从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对这项技术的认知空白直接导致抵触情绪;而20岁以下群体中“从未听说过”的比例仅为5.56%,年轻群体对新技术的认知意愿和了解程度远高于中老年群体。食品诚信中心的调查更明确指出,Z世代和千禧一代对转基因农业技术的接受度显著高于上一代,他们普遍认为这项技术是解决粮食短缺、环境压力等现实难题的有效方案。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中老年群体的认知形成于转基因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易受早期“断子绝孙”“西方阴谋”等谣言影响,且缺乏主动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而年轻一代成长于互联网与科学普及高度发达的时期,能够通过权威渠道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价值,更倾向于以理性视角看待新技术。
从整体接受度的发展趋势来看,转基因技术的认可度正持续快速攀升,印证了代际更替带来的认知升级。2015年前后,受谣言裹挟,国内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率不足30%,超过60%的人明确表示“不愿食用”;而《2024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支持率已飙升至74.9%,较三年前的64.8%大幅上升10.1%,这份覆盖近90万受访者的调查,充分体现了公众态度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年轻群体成为支持主力——98%的农业院校大学生明确接受转基因食品,认为其能有效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一比例远超中老年群体。随着七八十岁的反对群体逐步退出社会舆论场,五六十岁的群体占比也逐渐下降,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将成为社会认知的主导者,转基因的接受度必然随之进一步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主编的《中国民生调查报告》也指出,年轻群体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明确高于中老年群体。此外,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地区,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中,支持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学历人群。
产业实践的普及也为转基因技术的广泛接受奠定了基础,这一进程与代际更替形成了叠加效应。如今,转基因产品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2023年我国食用油总消费量中,转基因食用油占比超60%,达2400万吨,成为保障市场供应的核心力量。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已习惯转基因产品的存在,通过长期食用体验验证了其安全性,自然不会被陈旧谣言误导;而中老年群体中,部分人也在日常消费中逐渐接触并接纳转基因产品,抵触心理持续消解。
![]()
再过二十年,当前主导反对声音的中老年群体将逐步减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将成为社会主流。他们带着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认知,结合产业实践带来的实际体验,必然会推动转基因技术获得更广泛的接纳。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普及的必然结果,更是科学精神战胜无知偏见、社会认知不断进步的有力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