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新闻报社众鸣新闻特约评论员杜才云
人民网评:“人民咖啡馆”,名称不妥!(11月7日,人民网评)
2025年11月7日,人民网直指“人民咖啡馆”名称不妥,引发广泛社会热议。该品牌以具有鲜明公共属性的“人民”二字为招牌,虽持有相关衍生商标,但核心名称因涉嫌误导公众、违背公序良俗,多次商标申请均遭驳回。事实上,此类争议并非孤例,“人民发院”“饭醉团伙”“警茶”等违规店名也曾相继露面,商铺取名乱象正不断挑战公共符号的严肃性。
公共符号是社会共识与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绝非商业营销的“流量工具”。“人民”二字源自宪法精神,凝结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内涵与深厚情感;“法院”“警察”等公权标识,承载着国家公信力与法治尊严,其严肃性关乎社会秩序与公众信仰。部分商家将这些公共符号恶意篡改、随意挪用,看似“吸睛”的创意,实则违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不得可能使公众受骗或者产生误解”“损害国家尊严或者利益”的明确要求,更触碰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这种行为不仅模糊了商业主体与公共部门的边界,更消解了公共符号的神圣性,侵蚀着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其危害远超普通商业违规。
取名乱象的滋生蔓延,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部分商家急功近利,将“博眼球”等同于“高流量”,误以为出格名称能在竞争中快速突围,却忽视了产品与服务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核心;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让不良店名的流量红利被无限放大,诱导更多商家跟风效仿,形成“违规获利—跟风蔓延”的恶性循环;而监管环节存在的审核标准模糊、事后整改乏力等问题,也让违规店名不同程度存在。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乱象若持续蔓延,将扭曲商业营销的价值导向,污染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甚至动摇社会对公共符号与公权机关的敬畏之心。
守护公共符号严肃性,整治取名乱象,需要多方协同筑牢治理防线。监管部门应压实责任,依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细化审核标准,将公权机关名称、公共核心词汇纳入重点保护清单,强化事前审查与事后追责,对违规店名坚决驳回、从严处罚,形成刚性约束。商家作为市场主体,需摒弃短视思维,明白真正的品牌影响力源于诚信经营与优质服务,创意取名必须坚守法律与道德底线,兼顾公共利益。行业协会应建立自律机制,引导经营者树立正确营销观,让文明取名成为行业共识;公众也应主动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氛围。
商业文明的进步,从来不需要无底线的炒作与冒犯。店名是商业伦理的直观体现,更是社会文明的微观镜像。从“人民咖啡馆”的争议到各类违规店名的整治,彰显着公众对文明经营的期待与监管的回归。未来,唯有让商铺取名守住法律底线、敬畏公共符号、承载文明内涵,才能让市场竞争回归良性轨道,让商业发展与社会文明同频共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正向能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