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世界美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美学发生了现代化转型,形成了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和世界性的理论话语形态。这离不开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视野。对此,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譬如2012 年程正民、童庆炳主编的丛书“20 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共七册)就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钱中文认为,该成果“是对20 世纪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就、问题的一个总体性的详尽描述、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总结,堪称一部20 世纪全景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这样全面性的介绍、大规模的综合研究,在中国自然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属首创,这真使我们大开眼界”(钱中文:《国别史与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贡献》,《中国图书评论》2012 年第10 期)。遗憾的是,虽然此丛书汇聚了中、俄、英、美、法、德、日七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各自提出了新形态、新问题,但是没有涉及东欧。
东欧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本书中称之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非流派术语)基于社会现实和民族传统的认知与体悟,东欧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阐释,批判地吸收苏俄马克思主义、欧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新成果,与现象学、存在论、语言符号学、精神分析学说等展开交锋、交流与交融,形成了具有普遍性和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形态。东欧理论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复杂性、矛盾性,它是属于苏联影响下的美学,也是独立探索的美学;既对资本主义现代美学进行深入批判,又吸收其中的有益养分;既基于东欧社会主义的现实语境,又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同时,它存在着严重教条主义、制度化、强制阐释甚至非马克思主义化等问题。对其成绩与问题的检视,对中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构具有启迪和警示的意义。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22)的结题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而成的,也是作者20 余年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部总体性的著作。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
傅其林 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主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并不着墨于东欧国别或国别史的一般性叙述。本书试图从核心命题的分析出发,触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及普遍美学的基本问题,以期展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合法性、原创性和阐释力。基于此,本书从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理论、美学现代性批判、符号美学、文体美学和文化理论等命题展开系统性和总体性擘画,既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提出的经典理论元命题,又关注东欧当代现实、生存境遇及其理论潮流,彰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性与先锋性。
第一章梳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国内外的研究史,从总体上提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六种理论形态,这些形态是把握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纲领,也是笔者20 余年研究此领域的主要成果,在以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总体形态把握中是没有提到过的。这对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体系是有所助益的,因为它们来自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又在东欧得到深入系统发展。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从六大理论形态展开研究,实践美学具有本体论意义,现实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反思中发展的,美学现代性批判构与重构注重审美自律的合法性反思,符号美学充分汲取了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波兰语义分析学派的理论资源,文体美学以长篇小说为核心,关注艺术体系的建构,美学理论体系延伸到文化政策领域。因此,通过六大核心命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在东欧理论家那里得到有意识的建构,卢卡奇和赫勒则是两个重要的代表。
本书的写作总是离不开中国的视野,牵系着中国自身的理论基础、问题意识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尤其触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深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感召。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既阐释经典,又关注东欧文学艺术传统和现实,这如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充分阐释和激发。正因如此,跨文化阐释成为本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因此,东欧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取得一定的成就,具有一些原创性的美学观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和美学具有诸多启示价值,可以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我们的启迪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这些马克思主义美学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阐释,在现代性艰难的历史进程中闪耀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第二,秉持对理论相对自律性之追求,迸发出知识话语的逻辑力量。
第三,在开放的知识话语与国际化语境中推进美学之思。
第四,扎根于民族传统与现实土壤。
同时,我们不能漠视这些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其理论制度化过程中的合法性危机,从而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力量的原创性概念、理论体系和阐释路径,在文明互鉴中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做出新的贡献。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我们的警示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阐释不足,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不够深入。
第二,在美学研究中没有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导致了守正不坚定、创新不够有效的问题。
第三,没有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人民命题,从而使美学理论脱离了与人民大众的密切关系,丧失了理论产生与发生作用的坚实基础。
第四,对西方资本主义美学的分析缺乏历史精神和辩证态度。
第五,在理论视野方面缺乏全球的眼光,对当代世界审美文化关注不够,带有欧洲中心主义色彩。
第六,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体系建构缺乏科学的系统性,还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但也看到,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注还很不够。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本的障碍,这些文本除了英语、德语外,还涉及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等。为了尽可能克服此障碍,笔者很多时间沉浸于语言琢磨之中,以能够接触第一手文献。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新世界的开启,一种新理论的发现,一种新的研究兴致。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摘编自《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傅其林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9)一书“前言”“结语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启示与教训”,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责任编辑:常春娥 刘巧巧
本书主要探讨东欧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基于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传统,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理论家的文艺美学思想,批判地吸收苏俄马克思主义、欧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和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书从中国视角和唯物辩证法立场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系统研究,论述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理论、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符号美学批判与重构、马克思主义文体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等核心理论命题,辨析其存在的教条主义、理论制度化、强制阐释等问题。本书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成就与问题的检视,可以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适合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对美学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