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心脑血管疾病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居民的首要健康威胁,目前患者已超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与之相关。其中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我国居民对血脂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偏低。正在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院士名医聚焦LDL-C共话如何破题心血管慢病管理难题。
今年发布的《支架(PCI)术后患者疾病和健康管理认知蓝皮书》显示,多数心梗患者在经历支架手术后,对血脂管理、药物依从性、复诊随访等关键环节的理解依旧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张建珍教授表示,这份蓝皮书覆盖22个省份,调查数据揭示出几个突出问题。首先,公众存在“健康错觉”,37.61%的人对自己需要支架手术感到“非常惊讶”,许多患者对自身病情与治疗并不了解。其次,关键指标认知薄弱,81.19%的患者不清楚自己的LDL-C结果。第三,长期管理难以坚持,支架术后第三次复查率仅23%,部分患者忽视了或无法独立理解出院小结,缺乏复查意识。最后,陈旧观念成为阻碍,“是药三分毒”“没感觉等于没病”等误区根深蒂固,耽误治疗。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现实:治疗依从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与文化问题,希望更多医务工作者关注和加强健康科普,让患者真正理解疾病、掌握管理方法。
“要预防和控制斑块,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将LDL-C作为首要的治疗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强调,检查出斑块后,应根据医生指导,改善生活方式并在必要时坚持药物治疗。而在心梗发作后,植入支架也并非一劳永逸,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血脂长期控制,尤其是控制LDL-C的水平,支架处可能会再度狭窄,未放支架的部位可能形成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需严格管理血脂水平做到“双达标”,就是一方面根据危险分层了解自己的LDL-C达标值,做到个体化达标,另一方面做到坚持随访、长期达标。
葛均波院士称,慢病管理贵在坚持,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应主动与医生沟通,寻找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治疗方案。目前常见的降脂治疗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近年来,临床上也有了PCSK9 mRNA干扰类降胆固醇药物等创新疗法,为实现血脂长期达标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王建安教授谈到,心梗发作有很多先兆症状,包括典型胸痛胸闷,还有不典型的牙痛、上腹不适、恶心等。不能因“我还年轻”而放松警惕,特别是中青年男性,或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的人群,应特别注意监测并控制LDL-C达标情况。
他同时谈到,心梗后的管理需要“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健康生活方式”三管齐下。药物方面,要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或减量。对术后患者,复查不是“走流程”,按标准复查有助于患者评估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并根据个体达标情况调整用药方案。他也呼吁一线医护工作者多些耐心,多一分钟的沟通,可能就会多一条被挽救的生命。
原标题:《心梗发作后,植入支架并非一劳永逸!医学院士强调很多人忽略控制这个指标》
栏目主编:姜澎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