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的空气,又绷到了临界点。
![]()
11月的釜山港,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的甲板在阴云下泛着冷光——这艘能搭载超70架战机的“海上堡垒”刚靠岸,美韩防长就马不停蹄地钻进了朝韩边境的观察哨。透过望远镜,他们盯着对面的方向,转头就在首尔的安全会谈桌上拍板:要“整合核与常规力量”,把对朝威慑“再提一个等级”。
可话音未落,朝鲜的回应就砸了过来。
11月7日,朝鲜国防相努光铁的表态,直接把半岛局势的“温度表”拔到了红线:“美韩的每一步,都是对抗到底的敌对本性——我们将用更进攻性的行动,让他们看清挑衅的代价。”
这不是一句空泛的狠话。就在几天前,美国刚对朝鲜的个人和实体追加了一轮制裁,清单上的名字还没焐热,朝鲜一枚弹道导弹就划破了东海的天空;这边美韩忙着在“自由旗帜”联合军演里练“空中突防”,那边朝鲜的炮兵部队已经在东部沿海展开了实弹射击——双方的动作,像踩着同一条紧绷的钢丝,每一步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
而这次让朝鲜彻底“亮牌”的,是美韩近乎“贴脸”的挑衅:“乔治·华盛顿”号不是普通军舰,它是美国海军的“战略威慑符号”,开进釜山港的意义,等于把“核威慑”直接摆到了朝鲜的家门口;美韩防长赴朝韩边境更不是“观光”,他们站的位置,距离朝方实际控制区不过数公里,这种“带着军事同盟的气场踩边境”的操作,在朝方眼里就是“公开的敌意示威”。
“他们说要‘维护半岛安全’,可航母是来‘安全’的吗?防长踩边境是来‘和平’的吗?”努光铁的质问,戳穿了美韩动作的本质——所谓的“威慑”,不过是把对抗的火种往火药桶里扔。而朝鲜的逻辑很直接:你把刀架到我家门口,我就得拿起盾、磨好矛。
![]()
军事专家:朝鲜“进攻性行动”,是“前出威慑”的明确信号
“这不是‘主动开战’,而是朝方对‘威慑对等’的回应。”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分析,朝鲜所说的“进攻性行动”,实际指向三类具体动作:
一是前沿军事部署升级——朝方可能将远程火箭炮、短程弹道导弹等装备前移至朝韩边境,压缩美韩军事力量的反应时间;
二是扩大战略武器试射范围——此前朝鲜导弹多射向东海公海,接下来可能调整弹道轨迹,更贴近美韩军事基地所在海域;
三是针对性军演反制——美韩练“空中突防”,朝方就练“反空袭火力网”;美航母抵港,朝方可能组织潜艇部队在周边海域展开巡航。
“本质上,这是朝方用‘主动前出’的方式,抵消美韩的‘前沿威慑’。”宋忠平强调,半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威慑距离越近,压力越致命”——美韩把航母、防长摆到朝方“家门口”,朝方就用更靠前的军事存在,让对方的挑衅“代价可视化”。
![]()
现在的半岛,像一个被反复拨动的闹钟:美韩的制裁、军演、航母抵港是“上发条”,朝鲜的导弹试射、强硬表态是“指针加速”。当“乔治·华盛顿”号的战机在釜山港上空低空掠过,当朝方的火炮瞄准镜对准半岛南部方向,没人知道下一秒的指针,会不会跳到“危险”的刻度上。
而努光铁那句“更加进攻性的行动”,更像一个明确的信号:半岛的平静,从来不是靠一方的威慑堆出来的——你递过来的是挑衅,接回去的,只会是更强硬的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