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便是农历九月廿一,民间素有“大雪来不来,看九月廿一”的农谚流传。这句看似简单的俗语背后,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那么,这句农谚究竟有何科学依据?今年冬季的雪量是否会异常偏多?让我们从气象学、物候学以及历史数据等多个角度,一探究竟。
![]()
一、农谚背后的气象智慧
“九月廿一晴,一冬凌;九月廿一阴,一冬温”是这句农谚的完整表述。其核心逻辑在于:农历九月末的天气变化对冬季气候具有指示意义。气象专家指出,这种经验性预测源于东亚季风系统的季节性转换——九月下旬正值冷空气开始活跃的时期,若此时出现明显降温或阴雨(反映冷暖空气交锋),往往预示着冬季冷空气势力较强;反之若持续晴朗,则可能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
历史上不乏验证案例:2018年九月廿一前后,华北多地出现持续阴雨,当年冬季北京降雪量较常年偏多40%;而2020年同日全国大部晴朗,随之而来的暖冬让南方多地创下冬季高温纪录。这种相关性虽非绝对,但为中长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参考维度。
![]()
二、今冬雪情科学预测
结合当前气象数据,今年冬季气候确实呈现显著异常信号:
1. **厄尔尼诺衰减期影响**: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持续13个月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减弱,但残余效应仍可能导致我国东部降水偏多。历史数据显示,类似背景下2009/2010、2015/2016冬季均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
2. **北极海冰异常**:今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创历史第六低值,极地涡旋不稳定性增加,可能诱发寒潮南下。2018年初的南方暴雪就与类似环流形势相关。
3. **积雪反馈机制**:10月下旬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大15%,这种“白色毯子”效应会增强冬季风强度。
中国气象局最新预测表明,今冬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偏多2-5成,其中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阶段性暴雪。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2023年北京初雪提前23天、2024年郑州单日降雪破纪录等事件,都提示需防范“小概率大影响”的极端雪灾。
![]()
三、地域性差异与防御重点
不同地区需针对性应对:
- **东北地区**:预计黑龙江、吉林等地总雪量可能超常年30%,需防范“冷冬湿雪”对农业大棚和电网的破坏。类似2007年东北暴雪导致交通瘫痪的情况值得警惕。
- **华北平原**:京津冀区域降雪日数或增加5-8天,城市清雪保供压力大。记忆犹新的2012年11月暴雪曾造成首都机场300航班取消。
- **江南地区**:虽然降雪概率低于北方,但湿冷叠加可能导致冻雨灾害。2008年南方冰灾的教训提示,需提前加固电网设施。
四、古今应对智慧的融合
面对潜在雪灾风险,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正在形成互补:
1. **精细化预报**:我国风云四号卫星、毫米波雷达组成的监测网,已能将降雪预报精确到6小时区间。
2. **应急储备升级**:北京等城市建立“机械扫雪+环保融雪剂”的立体方案,除雪效率较十年前提升5倍。
3. **农业防冻措施**:结合物候观测,北方果园推广“积雪覆盖保墒”技术,既防冻害又缓解春旱。
![]()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议公众:12月至次年2月要特别关注短期预警,家中常备3天应急物资;牧民应提前加固棚圈,农民可采用“秸秆覆盖+雪层保温”双重防护;城市居民需注意“雪后寒”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结语
“九月廿一”的古老智慧与现代气象科学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冬季气候的复杂图景。在这个气候变化加剧的时代,我们既要珍视祖辈传下的物候经验,更要依靠科技力量未雨绸缪。无论今冬是否“雪非常大”,建立“平急结合”的防灾意识,才是应对自然无常的永恒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