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
深夜里,为一句无心之言辗转反侧;会议上,因一个未采纳的建议而反复纠结;独处时,被脑海中“本可以”和“早知道”的念头反复拉扯。
五百年前,明代的圣贤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他早已洞穿了现代人这种普遍的精神困境。
在他看来,人的一切精神内耗,都源于没守住这3个字。
这三个字,便是王阳明心学的终极心法:致良知。
![]()
第一,心外无理,莫向外求
王阳明说:“心即理。”
天理、大道,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你的“良知”,就是你判断是非对错的最终标准。
精神内耗的第一个来源,就是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内心,总想从外界去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用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用世俗的成功来定义价值,用外界的评价来决定喜悲。
当内心与外界的标准发生冲突时,内耗便产生了。
![]()
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故事,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
她出生在一个信奉极端教义的家庭,父亲认为公立教育是政府的阴谋,不允许孩子们上学。在那个封闭的世界里,“不上学、不求医、与世隔绝”就是唯一的“理”。
但塔拉的“良知”告诉她,山的那一边有更广阔的世界,知识能带来真正的自由。这个内在的声音,与家庭的“天理”激烈地冲突着。
她经历了漫长的挣扎与内耗。最终,她选择听从内心的召唤,自学考上了大学,一步步从爱达荷州的大山,飞往了剑桥大学的殿堂。
她的人生,就是一场“致良知”的伟大实践。
她守住了内心的“理”,挣脱了外界的枷锁,从而停止了内耗,获得了新生。
守住“致良知”,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向外寻求认可,开始向内探寻答案。
你的心,知道真正的方向。
![]()
第二,知行合一,即刻行动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道却不去做,不是真知。精神内耗的第二个来源,就是“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我们知道熬夜伤身,却放不下手机;知道拖延误事,却迟迟不肯开始;我们知道抱怨无用,却总在重复着负能量。
这种“想”与“做”之间的巨大鸿沟,耗尽了我们大量的心理能量。
读《水浒传》,总会被鲁智深这个人物所震撼。
他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是“知行合一”的天然典范。
![]()
在潘家酒楼,他听到隔壁金翠莲父女哭诉被“镇关西”郑屠欺辱。那一刻,他心中的“良知”被瞬间点燃,他“知”道这是不义。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内耗,没有权衡得罪郑屠的利弊,也没有思考善后事宜。他的“良知”一旦被触动,便化为雷霆万钧的行动——三拳打死镇关西。
他或许鲁莽,却活得无比痛快,没有一丝精神内耗。因为他的“知”与“行”之间,没有任何缝隙。
守住“致良知”,就是要将良知认知,转化为即刻的、哪怕是微小的行动。行动,是治愈内耗的唯一良药。
![]()
第三,事上磨练,不畏结果
王阳明心学,不是悬在空中的理论,而是要在具体的事务中去修行。他称之为“事上练”。
精神内耗的第三个来源,是我们总在事情发生前就预设了无数种糟糕的结果,并为此忧心忡忡。
我们害怕失败,害怕不确定性。心被对未来的恐惧牢牢捆绑,动弹不得。
要理解“事上练”,没有比王阳明自己的经历更好的例子了。
![]()
正德元年,他因得罪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贬谪至鸟不拉屎的贵州龙场。那是个瘴气弥漫、毒虫遍地的蛮荒之地,随行的仆人也相继病倒。
面对死亡的威胁和前途的幻灭,这正是最磨练心性之“事”。
他亲手伐木,为自己和仆人搭建栖身的茅草屋;他学习当地人的语言,与他们和睦相处;他甚至为自己准备了一口石棺,日夜在其中静坐,思考生死之道。
他把这绝境,当成了一场与自己心性对话的修行。
最终,在一个夜里,他豁然开朗,悟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
他守住了内心的“良知”,在最残酷的现实中,不畏结果,专注于打磨自己的内心,最终成就了一代心学宗师。
人的一切精神内耗,说到底都源于良知的蒙尘。
心外求理,于是迷茫;知行分离,于是焦虑;畏惧结果,于是恐惧。
而“致良知”这三个字,便是破局的心法。
向内看,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动手做,用行动去印证你的认知;向前走,在事上磨练你平静的心态。
如此一切内耗,也将烟消云散。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