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的指控体系,基于人机环境网信体系的指挥与控制系统聚焦于“人(指挥主体)、机(智能装备/系统)、环境(多域空间)、网信(网络通信与信息资源)”四要素的深度融合,强调人-机-环境大网络、大网信计算+算计的概念,突出“协同感知、智能决策、敏捷执行、韧性抗毁”的核心逻辑,兼顾理论创新与实践落地。
一、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AI+、物联网、数字孪生、人机交互等技术突破,大大推动了“人-机-环境-网信”从独立运行向深度协同演进,重构指挥体系的底层逻辑。
智能化战争、全域联合作战、分布式作战等新型形态,要求指挥体系具备“泛在感知、自主协同、动态重构”能力,传统“经验主导、层级分明”的指挥方式难以适应。当前指挥体系存在“人机割裂(人与装备协同低效)、环境失察(多域态势感知模糊)、网信瓶颈(跨域通信延迟/抗毁弱)、指挥僵化(流程刚性难以应对突发威胁)”等突出问题。
构建“人机环境网信融合”的指挥新范式,完善智能化指挥控制(C2)理论,推动“信息主导”向“智能主导”跨越,为战场、应急管理、城市治理等场景提供创新指挥方案,提升复杂局势下的“快速响应、精准决策、体系破击”能力。
二、理论基础
人机环境网信体系:由“人(指挥员/作战单元)、机(智能装备/信息系统)、环境(物理空间/网络空间/认知空间)、网信(网络通信/信息资源)”四要素构成的动态协同系统,强调“人智与机智互补、环境感知与智能处理融合、网络互联与信息赋能一体”。围绕四要素协同能力,对指挥流程(如态势的感知-决策-执行-评估)、方法(如人机混合决策、跨域协同控制)、工具(如智能指挥平台、无人化指控节点)的革新,目标是实现“更高效、更精准、更灵活”的指挥。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把四要素作为“适应性主体”,通过交互涌现出超越个体的整体指挥能力;认知工程理论强调人类认知(直觉、经验)与机器认知(数据、算法)的互补机制,优化决策质量;网络空间作战理论把网信体系作为“神经中枢”,支撑多域信息的实时传输与智能处理;人机融合智能理论采用人机分工、信任建立、共生协作的底层逻辑,解决“人主导还是机主导”的核心矛盾。
三、现状分析
1、国内外发展现状
美军JADC2(联合全域指挥控制)强调“人-机-网-环”协同,通过AI赋能无人装备(如“忠诚僚机”)形成分布式指挥;DARPA“马赛克战”依托智能节点与人机交互构建弹性体系。俄军“阿夫加尼特”指控系统集成AI辅助决策,探索有人-无人协同指挥;“天王星-9”无人战车通过人机链路实现远程操控。
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应强调三军信息互通;“北斗+5G”网络支撑无人装备指控;智能指挥辅助系统(如美军“深绿”系统)试点应用;地方应急管理“智慧应急”平台(如部、省、市三级联动)通过物联网+AI整合灾情感知;城市“城市大脑”实现交通、安防等多场景指挥协同。
2、现存问题与挑战
人机协同方面,角色定位模糊(“人机责任边界不清”)、信任机制缺失(机器决策可解释性差,指挥员“不敢用、不会用”)、交互效率低(语音/手势等多模态指令延迟高)。环境感知层面,多域数据融合不足(物理环境、网络环境、认知环境数据未打通);复杂环境适应性弱(如电磁干扰下的目标识别、强对抗中的态势预测)。网信支撑领域,网络韧性不足(跨域链路易受攻击/干扰,抗毁伤能力弱);算力资源调配低效(边缘计算与云脑协同不足,实时性差);信息安全风险(数据泄露、算法对抗)。指挥手段流程刚性(传统计划式指挥难以应对动态任务);协同分散(多节点指挥缺乏统一智能调度);评估滞后(缺乏实时闭环反馈,难以快速优化)。
四、人机环境网信体系赋能指挥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1、智能感知与环境认知技术
集成物联网传感器(战场环境、装备状态)、卫星遥感、无人机侦察、电子侦察等,实现物理/网络/认知空间的“全域多源异构感知”。基于知识图谱(如“目标-行为-意图”图谱)的智能融合分析、多模态大模型(融合图像、语音、文本)的多源数据关联建模;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与威胁预测(如人与AI大模型在态势预测中的应用)。实现环境自适应感知,动态调整感知策略(如电磁静默区的被动感知、强干扰下的抗噪通信),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生存感知”能力。
2、人机协同决策技术
人机分工优化:基于任务复杂度(如常规/突发任务)、人类认知负荷(如疲劳度)的动态角色分配(如常规任务由机器自主处理,关键决策由人主导)。实现决策辅助增强,AI生成候选方案(如基于强化学习的行动路径规划)、决策风险预警(如博弈论模型的对手意图推演);人机“混合决策”模式(AI提供选项,人负责价值判断)。挖掘信任增强机制,可解释AI(XAI)实现决策过程透明化(如“推荐方案-依据-风险”可视化);人机交互的心理建模(如通过生物信号监测减少指挥员认知偏差)。
3、跨域异构网络互联技术
开发弹性网络架构,软件定义网络(SDN)、意图驱动网络(IDN)支持动态拓扑重构;卫星互联网(低轨/中轨)、无人机中继等“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保障。强化边缘-云脑协同计算,边缘节点(战术终端)的本地数据处理(如无人装备的实时避障决策)、云脑的全局态势计算(如战略级威胁评估),降低指挥延迟(“云-边-端”三级架构)。完善安全防护体系,量子加密通信(抗量子计算攻击)、零信任架构(“持续验证、最小权限”)、AI驱动的主动防御(如异常流量检测),保障网信体系“抗干扰、抗劫持”。
4、自主协同与敏捷执行技术
拓展无人集群协同,多无人装备的分级控制(如“蜂群”的集中-分布混合控制)、自主任务规划(如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协同打击)。动态优化指令,自然语言处理(NLP)解析语音/文本指令;任务优先级动态调整(如突发威胁下的资源重分配),提升执行灵活性。
五、基于人机环境网信体系的创新指挥控制方式设计
1、“人机云脑”分布式指挥模式
整体架构设计以“云脑”(战略/战役级指挥云,整合全局数据与算法)为核心,“边缘端”(战术级无人装备、移动终端,具备本地自主决策能力)为执行单元,“人”(指挥员)为监督者(关键节点干预)。联合作战中,云脑整合陆、海、空、天多域情报,边缘端无人装备自主执行侦察/打击任务,指挥员通过云脑监控全局并干预关键决策(如调整打击目标)。
2、“泛在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控制”闭环指挥流程
通过物联网实时感知环境→AI快速生成多维度态势图(“敌情-我情-环境”融合)→智能体输出候选方案→指挥员确认后自动触发执行→效果数据回传迭代优化重构流程。压缩特定情境下“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环时间(从小时级向分钟级甚至秒级跃升),适应“快速变化、高强度对抗”场景(如城市反恐、战场突击)。
3、基于数字孪生的预演式指挥
构建与真实战场/任务环境高度一致的数字孪生体(涵盖地理环境、装备性能、敌方行动等),通过仿真模拟验证指挥方案的有效性。在重大演训(如联合登陆演习)前,通过数字孪生推演不同指挥方案的后果(如伤亡率、任务完成率);危机应对(如地震救援)中,预演“封控-排查-救援”全流程,优化指挥策略。
4、弹性重组与跨域协同指挥
根据任务需求,通过网信体系快速聚合分散的指挥节点、装备与人员(如“即插即用”的模块化指挥单元),形成“任务定制化”指挥力量(如应对突发疫情的“军地联合指挥部”)的动态编组。打破军地、军种、区域壁垒(如军队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指挥系统互通),实现“全域一张网、全域一盘棋”(如洪水救援中,军队、消防、医疗力量的协同指挥)跨域联动。
六、典型应用场景与验证
1、战场指挥场景
联合作战中的“跨域信息融合指挥”“分布式杀伤链指挥”“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指挥”。通过兵棋推演系统(如“联合战役兵棋系统”)、实兵对抗演习,对比传统指挥与创新指挥的“任务完成率、响应时间、资源损耗”等指标;利用仿真平台测试网信体系在干扰条件下的指挥韧性(如电磁脉冲攻击后的链路恢复时间)。
2、应急管理场景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中的“多源灾情感知-救援力量调度-次生灾害预警”指挥;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疫情传播预测-隔离方案制定-物资调配”。结合真实应急事件复盘数据(如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评估创新指挥手段在“信息贯通效率(多部门数据共享时长)、决策科学性(方案优化次数)、救援时效性(受灾群众转移时间)”上的提升效果。
3、城市治理场景
城市安全(反恐、群体性事件)中的“视频监控-人流分析-警力部署”智能指挥;智慧交通中的“拥堵预测-信号优化-应急疏导”。通过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如某市“城市大脑”)的实战数据,量化分析指挥手段对“事件处置效率(如暴恐事件响应时间)、市民满意度(如交通拥堵缓解率)”的影响。
七、对策建议与发展路径
1、政策与机制优化
顶层设计,制定“人机环境网信指挥体系”建设标准(如数据接口、协同协议、安全规范),推动跨域、跨部门的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如军地数据共享目录)。法规保障,明确人机协同中的责任边界(如机器决策失误的责任归属)、网信数据的使用权限(如敏感信息的脱敏规则)。
2、技术研发与攻关
聚焦“卡脖子”技术,重点突破AI可解释性(如决策逻辑可视化)、跨域网络互联(如低轨卫星通信抗干扰)、复杂环境感知(如战场迷雾下的目标识别)等关键技术;布局人机接口、计算+算计等前沿技术,提升人机协同的自然性。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如军工单位、高校、科技企业联合攻关),建立指挥控制创新技术的“试验-验证-推广”平台(如国家级人机协同指挥实验室)。
3、人才培养与训练
加强指挥员的“网信素养”培训(如人机协同、数据思维、算法逻辑、网络安全),培养“懂指挥、精技术、会协同”的新型复合型指挥人才(如开设“人机协同指挥”专业课程)。组建“网信+指挥”领域的专家顾问团(涵盖AI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作战指挥专家),提供技术方案咨询与实战化验证支持(如参与演训方案设计)。
4、实践推广与迭代
分阶段试点,优先在低风险、高价值场景(如非战争军事行动、地方应急)开展创新指挥手段试点,总结经验后向核心作战场景拓展(如从“城市反恐”到“联合作战”)。动态迭代优化,基于实战/实景反馈,持续优化指挥流程、技术模型与协同机制(如通过“指挥-评估-改进”闭环,提升体系对新型威胁的适应性)。
八、结论与展望
积极总结人机环境网信体系对指挥方式的变革性影响(如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从“分散指挥”到“体系协同”),提炼创新指挥手段的核心特征(如智能增强、弹性重组、人机共生)。明确其在提升指挥效能、应对复杂局势(如智能化战争、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关键作用。
把握技术发展趋势,AI大模型、量子计算、人机接口等技术将进一步赋能,推动指挥方式向“自主智能”、“人机共感”演进(如人机协同实现指挥意图的“相互补充”)。开拓理论探索,探索“认知域作战”“元宇宙指挥”等新兴场景下的融合模式(如虚拟指挥空间、数字孪生战场的深度应用)。根据具体应用领域(如军事、应急、城市治理)调整人机环境权重,增加案例分析、仿真建模或实验验证的细节内容,突出“问题导向”与“实践落地”。
总之,基于人机环境网信体系的指挥控制系统就是通过“态”(战场状态感知)与“势”(战略趋势预判)的深度耦合,实现从“平台中心”到“体系中心”的范式变革。其发展需突破技术、伦理与治理的多重挑战,最终形成“智能涌现、人机共生、虚实一体”的新型作战范式。基于人机环境网信体系的指挥控制系统是智能化战争的核心支撑,其本质是通过融合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物理环境与网络信息,构建全域感知、智能决策、动态协同的作战体系。正如《AI战争》一书所揭示的:未来AI战争的制胜关键在于“以智能集群对抗智能集群,以体系韧性压制体系脆弱性”。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