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歼-36作为新一代战机代表,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2024年底首架原型机曝光以来,美国一些分析人士一度怀疑其真实性,将其视为一种策略性宣传工具。
但实际情况显示,这款战机通过多次迭代,已进入密集测试阶段,体现了中国工程师在设计和制造上的高效推进。
美国《战区》杂志在报道中转变立场,主编泰勒·罗戈伟明确指出,歼-36并非简单诱饵,而是中国航空实力的真实体现。
他强调,美空军应正视这一发展,避免低估潜在影响。这种提醒源于情报积累,早前卫星图像模糊导致误判,到2025年高清照片证实原型机稳定运行,迫使美方调整评估。
![]()
歼-36的设计采用无尾翼布局,与歼-20的传统结构不同,这种配置优化了隐身性能和气动效率。第一原型机于2024年12月首飞,主要验证基本飞行特性。
随后,团队针对进气道和排气系统进行优化,第二原型机在2025年3月出现,进气道从矩形改为S形曲线,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同时提升发动机效率。
相比歼-20的双引擎方案,歼-36整合三台涡扇发动机,中轴一台主推,两侧辅助,提供更大总推力,预计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
这种布局源于国产WS-15发动机的成熟应用,排气口设计为矩形,进一步降低红外信号。材料方面,新陶瓷复合物耐高温能力提升,允许长时间高功率运转,而不影响整体隐身。
![]()
航程和载荷是歼-36的核心优势。设计航程超过6000公里,通过内置油箱和空中加油可延伸至8000公里以上,远超歼-20的2000公里上限。
载弹量内置舱室容纳10吨以上武器,包括精确制导导弹。这种进步得益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机身重量减轻,确保更多空间用于作战负载。
美国媒体的转变反映出对中国航空速度的认可。早前怀疑基于历史经验,如上世纪星球大战计划,但连续原型机曝光显示中国已从概念到实机快速过渡。
2025年10月报道详细描述第二原型的修改,指出这些变化解决了稳定性问题,提升整体性能,提醒空军需加大投入。
![]()
歼-36的传感器融合一体化,机头集成相控阵雷达和红外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数据共享,与伴飞无人机协作。发展过程中,数百次模拟飞行完善人机界面,确保高强度作战效率。制造工艺引入3D打印关键部件,成本降低,周期缩短,仅10个月推出第二原型。
从战略定位看,歼-36聚焦防御需求,执行地面目标打击,覆盖周边3000至4000公里范围。结合海军装备,如福建舰,形成多域作战体系。这种多用途性不同于歼-20的空中格斗主力,体现了中国根据环境迭代设计的独立路径。
![]()
第六代机标准无统一,美国以F-22基准定义,但中国从歼-36起,按国防需求推进,标志技术自立。体积优势显露,翼展超过20米,便于大型传感器搭载。气动模拟精确度从早期10%误差降至2%,通过大数据训练,确保飞行稳定。
媒体提醒触及美空军痛点,如果歼-36具备高空能力,最低高度2万米以上,现有机型拦截难度增大。与2023年气球事件对比,当时F-22需等待目标降低高度,而歼-36优势将调整防御策略。
![]()
歼-36的潜在航程突破岛链限制,第一岛链由歼-20覆盖,第二岛链如关岛仅3000公里。通过高超音速滑翔,打击时间缩短。与东风导弹互补,形成立体威慑,推动区域平衡。
经济因素中,中国增长支持投入,美国预算压力限制发展。歼-36模块化设计便于升级,可持续性强。
![]()
目前,歼-36完成与歼-20联合测试,验证协同,进入优化,试飞聚焦武器集成,强化空军影响力。
中国航空发展注重实际需求,歼-36项目体现了自主创新精神。美国媒体的提醒,实质上承认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步伐。这种转变源于事实积累,歼-36从首飞到多原型迭代,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展示了高效研发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