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以载道,物因人传
——抱朴斋文房创意赏析
文 曾祥頔
湖湘大地,孕育出独特而厚重的文化风貌。在这片土地上,创新设计成为了湖湘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湖湘精神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为文房文创设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动力。这一精神不仅塑造了湖湘地区的文化特质,也深刻影响着文房四宝从传统工艺到现代文创产品的转化逻辑,推动其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浸润于湖湘文化之中,文房四宝的创新设计早已超越日常使用的范畴,成为其文化基因的一种现代表达。抱朴斋主人多年潜心创作,正是这一文化脉络下的生动实践——以“守素抱朴”为精神内核,让传统文房在当代设计中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文温度。
书香传家砚
砚为文房之首,承载着“耕读传家”的深厚传统。一方传承百年的砚台,不仅是书写良伴,更是家族精神与文脉的物质象征。
抱朴斋“书香传家砚”秉承古人制砚理念,不事繁缛雕琢以炫俗目,而是妙造自然,依石形顺势而成。此砚由湖南双峰国藩溪砚厂制作(图1),石质呈溪砚典型的猪肝色,间以黄、绿斑纹,视觉效果稳重朴厚、内敛沉静。造型为传统淌池砚,长23.5厘米,宽15.8厘米,厚4.2厘米。
砚侧镌刻“最是书香能致远,但得翰墨好传家”,天地盖辅以“书香传家”字样,两处铭文内容相互呼应,彰显“砚贵有铭”的文人传统。整器融传统意蕴与现代工艺于一体,成为兼具文化深度与实用功能的文房雅物。
![]()
(图1:书香传家砚)
书香传家铜镇尺
铜器与石刻并称“金石”,象征传承与不朽。铜镇尺作为“案头金石”,其铭文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信物。清代文人姚茫父曾于铜镇尺刻《文心雕龙》赞语,将文学经典凝于方寸,使器物成为“可触摸的典籍”。
抱朴斋“书香传家铜镇尺”(图2),单条长30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正面镌刻对联“最是书香能致远,但得翰墨好传家”,底部落款,丙申暮秋,抱朴斋主人撰书,其书法风格端方、醇厚、遒劲、圆润。此作在錾刻后削弱了墨迹的流动性,更添庄重古拙的金石韵味。
![]()
(图2:书香传家铜镇尺)
翰墨传家铜墨盒
铜墨盒初现于明早期,清中晚期盛行于文人书案,成为重要的文房器具之一,其常运用于科举考试中替代砚台,因可储墨防干,颇受考生青睐。
形制多为圆形或方形,分盖、身两层。盖上镶嵌砚石,便于磨墨。身嵌丝绵或海绵吸墨。盖上可雕刻山水、诗词、人物等纹饰,体现文人雅趣。
此墨盒盖铭“最是书香能致远,但凭翰墨好传家”(图3),字体秀丽端庄,以斗方形式呈现,章法疏朗留白,意境旷远,流露出文人追求的“平淡天真”,突破了唐代书法的庄严感。铜质温润细腻,以浅仿古工艺所制,采取整体实心掏空制作墨盒,并且将边角打磨处理更圆润温和,把玩起来更顺手。
![]()
(图3:翰墨传家铜墨盒)
“砺磨成俊彦,硕果出平时”银仿圈
明清时代,仿圈是很常见的文房用品,尤其是在私塾蒙馆,更是普通的教学用具之一。通过划定固定书写区域,帮助初学者掌握字体结构、笔画位置和大小比例,是规范书写姿势与字形的基础教具。
此银仿圈作品融合收藏与匠心,堪称跨界佳作。其上精心镌楷书大家邬惕予为抱朴斋主人题写的嵌名联“砺磨成俊彦,硕果出平时”(图4),并融入梅兰芳梅花扇面元素,使用了“穿墙梅”的技法,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与对联相呼应,遥相辉映。梅花的傲骨凌寒与书法的墨香雅韵相得益彰,既凸显了传统文人的风骨气节,也使这件银仿圈成为了连接师生情谊、个人雅藏的独特载体,方寸之间,意趣无穷
![]()
(图4:“砺磨成俊彦,硕果出平时”银仿圈)
陆小曼绘,叶瑜荪刻竹臂搁
竹臂搁之兴,与古人书写习惯密切相关。古人书写从右至左,毛笔蘸墨后易使手臂沾染墨迹,且悬腕书写易疲劳。明代文人发明了竹臂搁,利用竹子的弧度和中空结构,既避免墨迹沾染,又减轻手腕压力。至明中后期,臂搁渐成文房清供代表,匠人常于竹面雕刻诗画金石,实用器由此升华为艺术品。
而陆小曼绘,叶瑜荪刻竹臂搁则是抱朴斋文创系列的巅峰之作。以“浅浮雕留青”表现水墨晕染,利用竹节天然弧度重构画面空间,留青竹刻的技术使得陆小曼的书画的立体化呈现,尤其对于五官的雕刻,堪称“刀尖上的微相学”。仅以0.3毫米的竹青厚薄差异,便让眸中秋水欲盈未盈,唇间朱色似语还休。
![]()
(图5:竹臂搁一)
抱朴斋主人诗,滕占敏刻竹臂搁
此为抱朴斋主人作诗,滕占敏刻的臂搁,是当代文房文创中“诗刻合璧”的典范。
释文:学书四五载,传道三十年,师生并肩进,八法永绵延,甲辰秋为曹门四代书画展而作,抱朴斋主人撰滕占敏刻。
滕占敏延续了“以刀代笔”的竹刻传统,铭文以楷书书法入刻,字形以方正为基调,结构严谨,笔画排布均匀,疏密得当。通过竹材的肌理质感增强文字的立体感。
![]()
(图6:竹臂搁二)
“读书明理,练字修身”包银杯
包银杯工艺起源于唐宋,最初是为了弥补陶瓷质地易碎的缺陷而诞生的工艺,其将银片包裹在陶瓷杯体外部,既保护了杯体,又提升了美观度和实用性。
这款包银杯以“读书明理,练字修身”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浓缩于日常器物之中,体现“器以载道”的哲学观。抱朴斋主人用大楷创作后转印烧制而成,结构严谨与曲线韵律的融合,持杯品茗时,端庄大气之感扑面而来。
![]()
![]()
(图7:包银杯)
这些看似静谧质朴的文房之器,实则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温度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书案上的实用之物,更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象征。而抱朴斋文房文创的深层价值,是将“翰墨传家”的理念融入器物肌理:从砚台到铜镇、从墨盒到臂搁,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文化的再创造,让“读书明理,练字修身”的传统文人精神跨越时空,成为当代家庭可触摸、可践行的生活传统。抱朴斋文房创新启示着我们:真正的美,不在于浮华与喧嚣,而在于沉淀与坚守;真正的创新,不只在于形制,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精神品格与文化价值。
文艺评论作者简介
![]()
曾祥頔:毕业于聊城大学书法专业,现供职于长沙市群众艺术馆,任书法专干、《长沙群文》责任编辑。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企(事)业文联会员、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长沙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雨花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在湖南师大出版社2022出版的《书法教程》修订版中担任副主编,原创书法课程《笃实纯厚〈颜勤礼碑〉笔法临摹精讲》在学习强国长沙平台收录。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文章创作者,不代表《湘见文艺评论》的观点和立场。
初审|王志成(实习编辑)
复审|王彦珊、肖 云
终审|何佳羽
签发|陈 彪
发稿|《湘见文艺评论》编辑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