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清晨,司设监太监曹吉祥、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文武大臣打开紫禁城外的南宫,以当朝皇帝朱祁钰病重不能视朝的理由,请太上皇帝朱祁镇复位。
文武群臣入,行五拜三叩头礼。 上曰:“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其各仍旧用心办事,共享太平。”群臣皆呼万岁。—《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四》
![]()
夺门之变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景泰皇帝是正常驾崩,太上皇帝能不能复位呢?或者换句话说,谁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呢?
第一顺位:景泰帝之子
朱祁钰,宣宗朱瞻基次子,生母贤妃吴氏,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封郕王。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一日,瓦剌太师也先率大军由猫儿庄犯境,连续击败明军右参将吴浩、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随即兵围大同。当月十五日,当朝皇帝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留弟弟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师。
上命郕王祁钰居守,驸马都尉焦敬辅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
![]()
土木堡之变剧照
当年八月十五日,大军在土木堡因缺水而军心涣散,在瓦剌军队的冲击之下迅速土崩瓦解。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的扈从大臣几乎全部殉国,就连皇帝本人也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经过一番博弈,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帝,其庶长子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监国郕王朱祁钰则登基称帝,并且指挥明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回到京师,随即被软禁于南宫之中。
丙子,文武百官合辞请于皇太后曰: “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疏入,皇太后批答云: “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
孙太后剧照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在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太子太傅兼礼部尚书胡濙、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武清侯石亨在内文武重臣的支持下,羽翼已丰的朱祁钰顺利实现易储:侄子皇太子朱见深降封为沂王,亲儿子朱见济则成为新的储君。
这次易储意义重大,因为上到太后、下到朝臣,几乎都默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太上皇帝一脉已经失去继承权。换句话说,只要不出意外,大明帝系就将转移到朱祁钰这一脉身上。
然而意外总是会不出意外的发生,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皇太子朱见济不幸去世,年仅九岁,谥曰怀献。而在独子夭折之后,朱祁钰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始终无法再有子嗣。
![]()
朱祁钰与朱见济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祁钰是正常驾崩,谁能成为下一任皇帝呢?
不同的即位方案
- 方案一:太上皇帝复位
一旦景泰帝不讳,从国赖长君的角度出发,自然是打开南宫,请太上皇帝复位最为可靠。当年朱祁镇虽然兵败土木堡,但朱祁钰即位之后,为了维护统治,还是在诏书中为兄长做了洗白。
比因虏寇犯边,大兄皇帝恐祸连宗社,不得已亲征。敕眇躬率百官居守,不幸车驾误陷虏廷。—《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一》
然而太上皇帝复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呢?是礼法。
![]()
太上皇帝剧照
在朱祁钰当年写给瓦剌太师也先的信中,就明确了朱祁镇的地位:“尊居朕上”,甚至还表示等兄长回京之后,自己遇有大事一定会“禀命而行”。
朱祁钰之所以这么说,主要目的是堵住也先,乃至朝臣的嘴,但同时这一切完全符合礼法。朱祁镇要是由太上皇帝的身份来复位,那问题很严重,即所谓的“降尊就卑,是罔天矣”。而在朱祁镇返回京师之时,朱祁钰曾下诏大赦天下,再一次强调了兄长和自己之间的尊卑之分:“礼惟有隆而无替,义当以卑而奉尊”。
换句话说,太上皇帝复位这个方案,理论上是不可行的。
- 方案二:沂王即位
在景泰帝无嗣,太上皇帝不可复位的前提下,最优的解决方案自然是重新立一位皇太子,即复立前太子、现沂王朱见深。事实上在景泰帝病重之时,礼部尚书胡濙就曾经提醒皇帝早立储君。
己卯,礼部等衙门掌部事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等官胡濙等具疏问安,且言:“皇上日亲万机,未建储副,无由助理,致劳圣躬。伏乞早选元良为皇太子,以慰宗庙社稷臣民之望。”诏曰:“卿等忧宗庙爱君之心,朕已知之。但今失于调理,所请不允。”—《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九十一》
![]()
朱见深剧照
其实早在怀献太子夭折之后,就不断有朝臣上奏,请求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比如监察御史钟同就说了一句直戳皇帝心窝子的话:“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就景泰帝本心来说,他一定不想复立侄子。道理很简单,当初废黜朱见深太子之位的人是谁?就是他朱祁钰本人。现在即使复立其为太子,朱见深即位以后会念着自己这个叔父的好么?
为了绝朝臣之心,景泰帝甚至有过送沂王去就藩的念头。可惜由于朝中阻力太大,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
朱祁钰剧照
换句话说,在景泰帝无嗣,太上皇帝不可复位的前提下,沂王理论上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然而由于皇帝本人的反对态度,此事也可以有变数。
- 方案三:迎立外藩
不管是太上皇帝还是沂王,都不是景泰帝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因为二人理论上都对他心怀怨恨。身为一个几乎中兴了大明的皇帝,朱祁钰一定非常在乎他的身后之名,而他显然并不认为兄长和侄子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当年开国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曾有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这里的"朝廷"指的是皇帝。景泰帝完全可以利用这条祖训,来做一做文章,立一个弟弟为储君不就可以了么?
![]()
宣宗朱瞻基剧照
宣宗朱瞻基虽然只有两个儿子:朱祁镇、朱祁钰,但却有很多侄子。比如和宣宗一样,同为仁宗朱高炽嫡子的襄王朱瞻瞻,就有三个儿子:襄世子朱祁镛、宁乡王朱祁鐄、枣阳王朱祁钲。
如果遵循长子不出继的礼法,景泰帝完全可以命宁乡王朱祁鐄入宫,将其过继给父皇宣宗。一旦自己驾崩,就让朱祁鐄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即位。
然而这个方案的最大阻力在于,放着宣宗皇帝的长子长孙不用,反而让过继子即位,无论是太后还是朝臣(绝大部分)都难以接受。
- 方案四:过继太上皇帝之子
那么为了保住身后之名,景泰帝是不是就没招了呢?其实也不是。
![]()
朱祁钰剧照
我们来捋一捋景泰帝最大的诉求:阻止兄长和大侄子即位,但又要让帝系依然保留在宣宗这一脉上面。其实朱祁钰不妨把格局打开一点,何必为父皇过继儿子呢?给自己过继一个不就好了?兄长又不是只有朱见深这一个儿子。
景泰帝驾崩之前,朱祁镇共有七个儿子:朱见深、朱见清、朱见湜、朱见淳、朱见澍、朱见泽和朱见浚。其中后三人出生于南宫,前四人则成长于清宁宫(朱见湜、朱见淳先后在景泰年间夭折)。
对于朱祁钰来说,他有一个完美的过继人选:荣王朱见清,理由有四个。
其一、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朱见清还不到一岁半,此后直到南宫复辟之前,他都没有见过父皇朱祁镇,父子之间感情淡漠。
其二、荣王是太上皇帝次子,完美符合出继的要求,且又是宣宗皇帝之孙,可以保证帝系不会转移到襄王一脉。
![]()
于谦剧照
其三、朱见清如果因为过继才成为皇太子,那么他和生父朱祁镇、兄长朱见深就是纯粹的竞争关系。换句话说,这位荣王殿下即位的一切合法性,均来自于景泰帝朱祁钰。
其四、对于太后乃至朝臣来说,在皇帝极度反感沂王的前提下,过继荣王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保证了帝系,又使朝局相对稳定,文武大臣也容易站队。
结语: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不过继,那么沂王朱见深,也就是日后的明宪宗,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安排过继,那么荣王朱见清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反正无论怎么选,都没有太上皇帝朱祁镇的份。
可惜景泰帝过于优柔寡断,或者说还不想放弃再生一个亲儿子的期望。以至于一代明君,在病重之中被兄长夺了皇位,还成了“纵肆淫酗,信任奸回"的昏君。一个原本的世祖,变成了郕戾王。谁也没有想到,当年受伤害最深的朱见深,却在即位之后恢复了叔父的皇帝身份,将其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但却没有庙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