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西方主导的这场针对光刻机领域的“围堵”行动,堪称一场精密布局的战略合围,既包含实体层面的技术禁运,也融合了认知战中的舆论压制。其深层意图,在于向全球传递一个固化印象:中国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这一多国协同的战略部署早在2023年便悄然启动,每一步都经过严密推演——从关键设备出口管制,到技术支持全面中断,再到媒体端持续输出负面叙事,层层递进,目标直指那些已进入中国产线的高端装备,企图使其在未来逐步丧失运行能力。
![]()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曾被视为工业明珠的机器,被设想为将逐渐沦为无法维系的“技术孤岛”。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本欲实现精准压制的博弈,正演变为一场系统性的反向失控。
任何封锁体系的设计,都有其核心逻辑支点。这套机制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切断中国获取先进制程的“生命线”,迫使本土半导体产业陷入长期停滞甚至衰退状态。
![]()
ASML首席执行官曾在去年12月公开宣称,EUV光刻机的禁售将使中国技术发展滞后十年以上。此类言论并非单纯的技术判断,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心理打击,意在播撒悲观与无力感。
但现实的发展却背道而驰——这种极限施压非但未能遏制进步,反而激发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创新动能。历史反复证明,越是严酷的外部环境,越能催生强大的内生动力。
![]()
中国由此被迫完成角色转换,从全球最大的设备采购方,转向自主构建完整产业链的攻坚者。这场危机最终点燃了本土科技生态的熊熊烈火。
事实上,上海微电子(SMEE)自2002年成立起,就踏上了艰难的技术追赶之路。到2010年代中期,已具备90纳米光刻设备的研发能力。而此次国际封锁,则成为推动技术跃迁的关键催化剂。
![]()
到了2022年,28纳米光刻机样机顺利完成各项测试;紧接着在2023年初,SSA600系列深紫外光刻机正式问世,标志着国产替代迈出实质性一步。
该机型采用193纳米波长激光光源,配备数值孔径达1.35的浸没式光学系统,每小时可处理超过100片晶圆,展现出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
这不仅是对“技术冻结论”的有力回击,更揭示出一个趋势:当外部供应被彻底切断时,内部突破的速度反而加快。2023年10月,美国进一步扩大管制范围至零部件与售后服务,试图让现有设备“带病运行直至报废”。
此举反而促使中国加速打通产业链断点,将零散的技术成果整合为系统性能力。2024年3月,国产化光源模块成功通过验证,成为又一关键节点。
![]()
近期,新型国产光刻胶研发取得突破,叠加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在精密光学、运动平台等核心部件上的持续攻关,一条具备自我修复、自我升级能力的闭环产业链正在压力中成型。
当一条通路被封死,智慧总会开辟新径。面对EUV光刻技术难以逾越的壁垒,中芯国际(SMIC)另辟蹊径,利用现有DUV设备结合多重曝光工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端制程突围路径。
![]()
2024年4月,该技术成功实现5纳米芯片的规模化量产,并应用于华为新一代处理器产品中。这一里程碑事件表明,外部封锁的实际效力已被实质性瓦解。
在这场战略博弈中,封锁方最倚重的武器,莫过于“技术垄断”这张王牌。ASML在全球光刻机市场占据超九成份额,曾是其不可撼动的地位象征。
![]()
然而这张王牌的威慑力,正在迅速衰减。对于ASML这样的商业实体而言,禁令带来的直接冲击是其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一度缩水至约20%。
这不是抽象的数据波动,而是实打实的营收流失。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代价,使荷兰政府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承受美方的政治压力,另一边面临本国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
这种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削弱了维持长期封锁的内部共识。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中国自研设备逐步进入实用阶段,ASML的市场主导地位开始被稀释。
即便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设备在性能上尚不及国际顶尖水平,但它为国内数百家芯片制造企业提供了可行的备选方案。
![]()
这意味着ASML的产品不再具有排他性,而是从“唯一选择”降级为“优选之一”。一旦垄断格局出现裂痕,其战略价值便大幅缩水。封锁联盟自身的言行不一,更暴露了内心的不安。
ASML的高层一面在公开场合贬低中国创新能力,另一面却在财报中屡次提及中国市场崛起的风险;荷兰政府一边执行出口限制,一边派遣经济事务大臣寻求与中国对话合作的可能性。
![]()
甚至ASML在北京仍保留有限功能的维修服务中心,说明他们既不敢彻底撤离,也不愿放弃这个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之一。
这些矛盾行为释放出明确信号:所谓的“技术霸权”已不再能随意挥舞,其战略灵活性正被现实利益所束缚。
![]()
一则广为流传的消息更是将这种窘境推向顶点:据称荷方曾提出“恢复供货,换取中方停止自主研发”的非正式建议。此提议本身即反映出对方对局势的误判与焦虑。
而中方对此的坚决拒绝,则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技术自主权”已成为不可谈判的核心底线。封锁方手中的筹码,因失去交易对象而沦为无效资产。
![]()
现代国际竞争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心理与话语权的博弈。这套封锁体系的维系,离不开一套强大的叙事支撑。在实施硬件断供的同时,一场高度协同的舆论攻势同步展开。
这些信息攻击的时间点极为讲究,往往精准锁定在中国公布重大进展前后。例如2024年9月9日工信部发布成果之际,美荷官方、关联智库及主流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密集发声。
![]()
其核心话语主要围绕两大主题:一是“抄袭叙事”,声称中国技术源于逆向拆解,缺乏原创基因;二是“失败预言”,由所谓独立专家集体唱衰,断言自主路线注定破产。
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舆论覆盖,目的不仅在于延缓研发节奏,更在于瓦解全球市场对中国技术的信心,乃至动摇国内公众对自主创新的信念。
![]()
他们将纯粹的技术竞争重新定义为“国家安全威胁”,并借助知识产权框架,为其封锁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浪潮,中国的回应却异常沉稳——没有情绪化的反击,也没有外交辞令的对冲,只有默默推进项目落地的实际行动。
![]()
喧嚣与沉默之间的对比,构成了一场极具张力的全球戏剧。事实最终证明,最锋利的反驳不是语言,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与产能。
当2024年9月9日,工信部正式将国产193纳米波长、分辨率优于65纳米的氟化氩光刻机纳入重点推广目录时;
![]()
当中芯国际生产的5纳米芯片真实搭载于华为终端设备并投入商用时,这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闭环,便是对所有质疑声最有力的终结。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旨在摧毁信心的舆论战,反而促成了国内舆论的“免疫升级”。民间情绪从最初的愤慨宣泄,逐渐转化为理性共识:“承认差距,坚定前行”。
![]()
这种“不怕慢,只怕停”的务实精神,构筑起一道抵御外部心理操控的坚固防线,使得霸权叙事在国内失去了传播土壤。
随着中国产业链各环节进展不断得到验证,全球观察者也开始重新审视这场博弈的本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封锁这把“双刃剑”,不仅刺向对手,也在割裂全球化分工的根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